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国外模式及其借鉴(下篇)(2)

时间:2015-11-20 09:37 点击:
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大学学术内涵的主要方面,也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安身立命的基石。三类模式的基层学术事务运作各有特点:德国大学讲座制与研究所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可谓教学为体、科

  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大学学术内涵的主要方面,也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安身立命"的基石。三类模式的基层学术事务运作各有特点:德国大学讲座制与研究所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可谓"教学为体、科研为用";美国大学由学系统一组织教学和科研,系教授会决定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学位要求、教师聘任和晋升等方面的学术事务,具体的科研事务、工作由各研究所(研究小组)自行组织,由此可谓"教学为实、科研为虚";俄罗斯大学教研室主要组织教学活动,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多,可谓"教学为主,科研为辅"。
  目前,中国大学基层教学、科研工作总体上两相分离,往往只有教学任务的分配机制,缺乏恰当的教学激励机制、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可从以下两方面来优化基层组织的教学、科研关系。首先,建立基于人才培养需要的岗位设置、考核与罚劣机制。改革目前按照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绩效决定教师津贴、奖励的"工分制",转而根据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课程教学)来设置专任教师岗位,按教师水平确定岗位等级,按岗位目标考核工作业绩,从简单量化、有利科研的"奖优"机制转变为严格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罚劣"机制,实现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其次,建立教学、科研等多维学术的整合机制。目前,大学日常工作分为"教学线"、"科研线"、"学生线"等各自运行,客观上造成了教学、科研分离甚至冲突的状态,突破基层工作运行中单一的"教学线"模式,建立统筹学术事务决策的教授会,实现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统整于人才培养工作,面向社会需求建立"研一教一学"共同体并形成必要的机制予以保障,如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保障机制,开设研讨课、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科研成果予以教学应用的规范机制,科研实验室和科研项目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使得科研之"基"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之"要",人才培养过程成为寓教于研、寓研于教的发展螺旋。
  (四)探索教授治学、民主集中的基层学术主体治理机制
  完善的学术主体治理机制是学术权力得以落实的基础。在这方面德国、美国、俄罗斯大学基层的学术主体治理模式各有特色: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基层学术权力被讲座教授垄断,20世纪70年代后由原来一名教授主持转变为多名教授主持,"教授治校"转变为"群体共治",整个学校成为教授之间的横向制衡;美国大学的学系制代表的大学基层学术权力主体更加广泛,每个教师都有权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教授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社团式控制主要通过各种委员会来实现,既实现纵向制衡,又在基层内部横向制衡;[18]俄罗斯教研室实行科层制,以纵向制衡为主,教师在教研室层面以会议形式进行参与式管理。总体而言,各国大学基层学术权力由教授集权逐渐走向各级学者分权,学术事务中的民主决策日益广泛。同时,研究发现,教授参与管理学术事务的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而教授参与管理行政事务的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糟糕。[19]
  鉴于以上趋势和研究结论,基于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现状,我国宜充分借鉴教授治校的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教授治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授治学的权力与责任。对教授在基层、学院和学校不同层面的学术权力做出科学合理的划分与定位,从行政权力对基层学术权力的纵向制衡转变为学术权力在基层内部的横向制衡,充分体现学术权力下放带来的民主价值和激发意义,同时基层组织要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规定教授治学的规则与职责、权利与义务、聘任与考核方式等。其次,要明晰教授治学的参与主体。在大学基层的治理中,"教授治学"的主体应不限于教授,而应是以教授为代表的全体教师,以避免教授治学的垄断性、"精英化",建立起教师集体决策基础上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负责制。
  上述四维一体的运行机制是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三类典型模式背后"国际惯例"的探索性概括,由此获得的借鉴价值,一言以蔽之,中国大学在建设起以学科为构架的管理体制之后,应该以学科学术为主线实现运行机制的转型并由此达成与管理体制匹配的新平衡,这也是建立中国特色、与发达国家"和而不同"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万力维.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80.
  [2]伯顿_Ro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9.
  [3][4][7]约翰o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3、114、114.
  [5]藤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4.
  [6]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
  [8]菲利浦*Go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35.
  [9]Harrington,F.H.ShortcomingsofConventionalDepartments[A].McHenry,D.E.AcademicDepartments:Problems,Variations,andAlternatives[C].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77.55-59.
  [10]王义高.苏俄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6.
  [11]杨宁,杨广云.俄罗斯高校管理体制的民主化进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4).
  [12]卫道治.莫斯科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3]刘淑华.俄罗斯教育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227.
  [14]上海外国语学院苏联研究所.苏联高等教育文件选编[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71.
  [15]杜岩岩.走向原点的大学内部治理:俄罗斯大学教研室的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16]伯顿o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5.
  [17]潘云鹤.关于研究型大学管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2,(5).
  [18]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1-18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