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革教学资源形态 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具有延续性和开放性特征,应超越一次性选择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动态建构的方式,贯穿教学实施全过程,创造性地建设开放性教学资源,形成纸质与数字化融合的互补性课程资源。 1.构建模块化主题式教学资源 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确定课程的内容范围和内容主题,选择体现学科融合性和先进性的内容,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形成符合教学逻辑、具有迁移性的模块化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的认知广度和学科视域。以文体教学为例,可以围绕文体类型(文学文体、实用文体、影视文体等)分为不同的文体体裁进行建设,每种文体体裁包括多篇体裁经典和体裁样本以及可供分析的体裁案例。学生可以根据需求查阅文体样本、研读经典、提炼体裁的文体特征和构式规律,形成语篇的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以及对该主题的深层认知。 2.建设多模态素材型教学资源 所谓素材型教学资源,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汁原味的素材,如专业设计、行业案例、实践方案、研究报告等。素材型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通或对接。素材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注重向实践延伸,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样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性素材。文科专业的素材资源可以以课程知识点为单位组织材料,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网络资源、影视产品、新闻广播等渠道选择素材,形成文本类、电子类、视听类等多模态资源,作为课程的补充性教学材料,供学生浏览式阅读或开展专题探究参考。 3.挖掘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形成于课程实施过程,涵盖预设性的资源建构、过程性的资源发掘和课堂隐性资源的显性利用等内容。预设性资源,主要是教师设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学习项目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动态发布供学生随时查阅、参考;过程性资源,是指教学境脉中自然生成的资源,体现师生的专业认知和学科思想,如师生专业见解的发布、教材空白点的补充和背景信息的添加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或学习反思等;课堂隐性资源依附于或渗透于课堂教学环境,伴随师生互动而生成,属于过程性潜在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知识探究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值得进行境遇性开发与利用。可以顺势把课堂上学生闪现的质疑状态、研讨中碰撞的智慧火花诱导为生成性问题,或把学生呈现的不同视界点梳理成值得探究的引申问题,扩展为课后的探究内容,使问题的意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变革教学组织方式,重在变革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使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交换的互动课堂。 1.坚持以"授人以渔"为原则的讲授型教学 讲授型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讲授应突破传统的线性知识呈现形式,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以核心知识点和学科基本原理为重点,精讲教学内容,重点阐释学科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指明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提供情境化、整体性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体悟和理解课程的理论范畴与学理基础,涵养多维学术视野和逻辑思维能力。讲授型教学应辅以可视化教学信息的呈现,即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视觉符号系统(图示、图像、视频等)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成形象化的内容框架展示出来,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他们完成概念的形成,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实施以问题为驱动的对话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