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当代知识的转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媒体的变迁及新型开放课程的崛 起,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坚 持开放性原则,加大学的成分,融入信息化元素,实现深度互动。对既有教学方式进行重 构,通过变革教学资源形态、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活动方式及学习评价方式,实现由知识传 授型教学向学习引导型教学的实践转变。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本质上是教学战略性思考的外显形态,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映教师的教学伦理准则和教学思想境界。它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文化形态、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观。[1]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与之同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动因 (一)当代知识的转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创生、储存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大。从知识的性质看,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特征逐渐被质疑和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性、境遇性的认知判断,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或现实的"镜式"反映,也不再是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2]从知识的内涵看,知识从可感知的显性知识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知识的形态看,传统静态的知识表征方式被动态多元的存在方式所取代,知识呈现出存储数字化、载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知识的增长方式看,知识呈现出强势的共享性和倍增式发展态势,且创生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取的渠道与方式越来越广。伴随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知识老化现象日益加剧,由此引发了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等一系列的改变。知识的转型影响到课程知识的取舍和教与学方式的选择。知识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基于境脉的价值考量或研判。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如何处理知识创生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矛盾、引导学生从知识掌握层面的"学会"向知识迁移层面的"会学"转变,成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瞬间互动传播成为一种渗透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传播媒介众多,传播形式发散,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便携终端与外界联系,实现了零距离的互动沟通。无论大家是否意识到,这种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与交换,已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基本方式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成分。由此衍变的移动化自适应性学习,将逐渐成为网络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的主要学习方式,[3]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这种新型的学习现象、认知方式和互动交流状态,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文化,满足新型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已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三)教学媒体的变迁 技术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媒体,新媒体进人教育领域成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直观到复杂多元的变化,由传统的基于物质实体的直观性教学媒体发展到基于视听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教学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使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与扩大。现代教学媒体不仅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介或辅助手段,而且已成为人们的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改变着教学环境的组成元素、教学资源的形态和教学要素间的互动方式,使教育呈现出较强的信息化特征:教育手段趋于多媒体化,教学资源趋于数字化,教学方式趋于多元互补。[4]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基于单一语言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基于多模态、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以及基于多形式的知识理解与建构。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高,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必须探究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