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学派"的构成通常包括七个要素,即相同的学科、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学术信念、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阵地、相同的师承关系、相同的学术符号系统、相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结成一个集体。学派的存在有利于高校学术和学科形成特色,而学术领袖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凝聚学术研究与学科团体力量,树立学科成员的学术和学科信心促进学术发展。学派的形成需要遵守学术中立、价值中立等原则,高校应该允许并倡导学术争论,促进学派快速成熟,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率先促成学派诞生。 【论文关键词】学派;要素;学术研究;学术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进人21世纪,我国学界对于学派的研究日益活跃。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中心,与学派的生长存在着天然联系。高校在教师发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无法割裂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有学即有派","有派就有争鸣"。不同学派的存在不仅不会对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危害,反而可以促进高校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新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们在学校规模和成果数量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学术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朱光潜曾经 撰文指出中国学术界存在五大通病,即"缺乏爱真理的精神、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今天看来,我国学术界仍然在某些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这些不足,所有这些都与缺乏学派、缺乏争鸣不无关系。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学派与大学学术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探索培植中国学派的内在逻辑,以期引领高校的进步;在高校进步的同时培植众多的学派,以改善我国学术生态环境。 二、学派的要素之辩 学派的内涵并不复杂,但由于对其理解的角度不同和学科的差异性,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学派内涵时见仁见智。因而在学派内涵及其特征方面出现了"名"、"实"之争的局面,这本身也体现了学派的本质和特点。 《牛津英语大词典》对学派的解释为:学派""school"or"schoolofthought")是指"在哲学、科学、艺术等某个理论的或实践的知识领域内,由于受教于同一专门大师,具有相同师承关系,或因原理方法和风格上的普遍相似而联系在一起的学者群体,他们遵循共同的教义、原理或规训,甚至规范的话语"。[2]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写道"学派"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如紫阳(朱熹)学派,姚江(王守仁)学派"。[3]如果说这些词典反映的是学者的集体意志,具有一定的共识性,那么下面这些学者对学派概念的理解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科学研究中的'学派'是指坚守某种价值或信念的学术共同体。在美国政治学界,除了芝加哥、罗切斯特(Rochester)和耶鲁学派之外,至少还有弗吉尼亚(Virginia)、布鲁明顿(Bloomington)、哥伦比亚(Columbia)、明尼苏达(Minnesota)等学派"。[4]田湘波和李金龙认为,学派"是由持相同学术观点而集结成的同人群体"。[5]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对学派的理解。如认为学派"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研究群体,他们研究旨趣相似,理论导向相同,思想倾向相仿,学术风格相近,它是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观察事物视角不同以及对现实与趋势判断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派别"。6,"学派是指在某个理论的或实践的知识领域内,因相同的师承关系或概念范畴、原理、方法和风格上的普遍相似而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完善的学术思想体系、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和特有的规训制度的学术团体。"[7,"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