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持续、连贯地推进社会性一情绪能力的发展。社会性-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一般要经历从出生到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因此,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要具有一贯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发展环境的协调与整合,课堂、运动场、食堂等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要营造学校整体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跨情境的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发展生态环境。
其次,社会性、情绪与学业能力相互依存。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学业能力与社会性-情绪能力孰轻孰重的争论,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两分法。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性-情绪能力与学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将社会性-情绪能力的教学嵌人学科学习和课堂教学中。
再次,在社会生态环境中促进学生社会性一情绪能力的发展。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社会性-情绪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温暖、信任、低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学校适应联系紧密。因此,师生关系是SEL项目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此外,教师自身的社会性-情绪能力既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影响教学工作,因此,促进教师的社会性-情绪能力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课堂和学校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它们由教师、管理者、学校职员、学生及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特征所构成。课堂和学校系统的性质已成为众多研究的焦点,并成为旨在改善学生的社会性-情绪能力的干预项目的目标。在社会性一情绪能力干预项目影响学校系统的诸多方式中,效果最明显、最重要的是影响学校文化氛围。而学校文化氛围又直接影响学生一系列积极性发展结果,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到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总的看来,有效的社会性-情绪能力培养项目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其一,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实证检验,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控、评估,不断完善。SEL项目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的成熟理论基础之上的,整合了通过实证检验的有助于儿童社会性一情绪发展的多种方法。项目研究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实施效果的监控和评估,持续性收集资料以评估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保障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并不断完善项目方案。严谨的研究保证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其二,将分散化的项目进行协调和整合,注重社会性-情绪能力与学业学习的融合,设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培养方案。该项目将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问题预防、健康、品格、服务性学习和公民素养等相关项目整合起来,为学校提供连贯而整合的框架,促进学生社会性一情绪和学业积极成长。关注学生学业学习的社会性-情感维度,教给学生有助于课堂参与、与教师积极互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社会性-情绪能力;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学习,取得学业成功。将项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设置从幼儿园到中学各阶段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依次推进。项目实施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连贯性。
其三,注重课堂教学、学校氛围的熏陶及日常情境中的学习运用。通过关怀、有吸引力的课堂和学校实践,建立儿童与学校的紧密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在充满关爱、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成长。SEL项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安全感,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学校职员及家庭成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教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社会性-情绪能力和道德价值观。通过系统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道德行为发展。
其四,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推动三方协力促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学习和运用社会性一情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