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尚未建立学位制度,这不仅阻断了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也阻碍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体系建设。学位的本质是"学"与"术",从其起源看学位是一种职业资格,与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学位制度的缺位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和完善。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具有衔接、正名、导向和资本等四大功能。在构建路径上,应从顶层设计、质量标准、体系衔接、国家职业资历框架、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建设等方面着手,并结合国情和域外经验,构建起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职业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力量,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实践一线,强调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大量高职技术人才在学历上止步于专科层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设计,到2020年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专科层次)的培养数量将达到148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增长,亟待相应的学位制度体系保证和规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高职院校也都在呼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如对"匠士"、"工士"和"副学士"学位的自发探索,体现了强烈的实践诉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探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体系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属性--学位的应然之意
作为一种文凭资历,学位不仅能够引导和激励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有力地形塑社会场域的内在结构,在社会交往中发挥信号指向的功能,这是学位与职业关联的重要基础。然而,学位到底具有怎样的职业属性,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学位的本质意涵,反观学位的生成历史,从而为高职教育学位制
度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位本质是"学"与"术"
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获得学位,不仅是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和鼓励,而且是获得者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志。[1]因此,学术是学位的根本与内在属性,没有学术,学位基础与意义也将丧失。对于学术,梁启超认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在这里,学术不仅包括对真理与高深知识的追寻和探究,同时也包括实践和应用的学问。换言之,学术是"学"与"术"的综合,这与美国教育家博耶对学术内涵的分析具有一致性。博耶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等维度,既承认其理论属性,也承认其实践应用性。探究的学术是学术生命的核心,应用的学术是将"象牙塔"内的高深知识与社会场域中的经济、文化、职业、生活等联系起来,促使大学从院墙内向院墙外转变。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术水平的学位,在制度设计上既要关注学问知识的探究与积累,也要关注其技术性、实用性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高深知识的实践,淡化理论学习而强调应用,因此,学位制度的设计不能只关注纯粹的学问探究,而忽略了"术"。近年来,国内外均在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力量仍显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