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下篇)(2)

时间:2015-11-02 14:09 点击: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其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反思、改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维习惯,即从习惯思考怎么教转向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6],并用制度加以强化,让教师在自己的反思日记中必须整体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其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反思、改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维习惯,即从习惯思考"怎么教"转向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6],并用制度加以强化,让教师在自己的"反思日记"中必须整体思考这四个问题,习惯成自然,这样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才会逐步领悟到"课程理论"的魅力,形成课程视角,具备课程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负担较重,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不一定非要"另起炉灶",完全可以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并渗透其中,比如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教材处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既是形成教师课程意识、资源意识的途径,也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日常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只要渗透得当,既是融合教育的实施,也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绝妙举措。把课程素养的提升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达到"一石二鸟"的功能,既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素养。
  (三)构建融合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实现从活动走向课程
  有了融合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且具备课程开发能力,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了可能性。由于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其条件性课程资源有限,让这些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发新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并不现实,所以合理、经济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就地取材,使其转化成可利用的课程要素,是这些学校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路径。
  对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来说,可以通过构建融合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在平日常见的教育活动中注人融合教育元素,让融合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从活动走向课程,把日常的活动课程化,让课程化的活动成为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首先把融合教育理念确立为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成为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一根主线。其次,学校应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需要确定融合教育课程目标"[7],为有效选择、开发融合教育课程资源找到"筛子",确立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再次,学校应对常规的晨会、艺术节、体育节、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读书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按照融合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规划,按照"行为适应、心理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融合"[8]的框架对日常教育活动进行整理、归类,对其活动内容进行增加、减少、渗透、合并、拓展、加深,或微型化或系列化,把学校那些零散、随意、临时性应景的活动建构成为一个完整、系统、丰富多彩的融合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改变当前有活动没课程的现状。活动课程化不但赋予常规的教育活动以新的使命,而且也使得活动的开展能取得更佳效率、效益,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做法同时也让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确保融合教育目标的达成,使城乡学生和谐共处,对他们的共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四)推进多方深度合作,保障课程开发质量
  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课程专家等多方的合作。然而,现实情况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各方合作不足、缺乏交流,从而严重阻碍了课程开发的进程与质量。对此,首先,拓展合作各方交流的宽度。通过拓展合作各方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增加交流的频次,如有必要,高校等合作者可全程参与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当然参与的方式可自由选择,比如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随时进行交流,以及时解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合作要走向深度。一定数量的合作交流是合作成功必要的基础,也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之一,但在合作开发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合作。深度合作是指合作方在解决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真实难题的过程中,对双方的理念、行为、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实现"智慧互补"、"文化融合",形成"一种互依、互尊、互动、共生、共创、共荣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共同成长"[9]。为此,在合作过程中,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要敢于暴露在融合教育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合作双方要针对这些真实的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寻找深层原因,共同提出具体方案、对策,不断改进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中小学实施方案。最后,把合作纳人考核的尺度,把服务地方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将合作成果也纳人到评价考核体系中去"[10]。通过评价机制增强合作意愿、提高合作的积极性;此外,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的融合教育课程开发还需要获得教育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合作。
  总之,各方平等合作、互惠互利、深度参与,共同开发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增强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提高其质量和成效,使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具有自身的"精、气、神",教师能够"破茧为蝶",有自身的智慧与灵魂,高校等合作方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谐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能满足城乡学生发展的需求,真正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人城市社会。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