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nstein,Ginsburg和Herrera(2005)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发现五年级父母教养方式与动机取向相关,而此时的动机取向能预测七年级的学业成就。我国研究者谢蓓芳等(2004)对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等养育方式有碍于儿童社会适应。刘文婧等(2012)的研究发现,积极性教养行为(规则引导、支持陪伴、自主准予和知晓度)与青少年的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消极性教养行为(强加干涉、撤回爱护和消极控制)则相反。且父母的支持性行为会引导子女学会独立思考、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张文娟,邹泓,梁钰苓,2012)。
综上发现,学校适应早期研究集中考察辍学率、缺勤率,后来又以学业成绩、行为适应和情绪适应为重点,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以上被试(邹泓,1997)。在学校适应领域影响较深的Ladd指出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存在差异,应该包括学校态度、人际关系等指标,然而目前缺乏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同时,已有学校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横向数据的比较研究,缺少纵向研究的结果。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更适用于研究学校适应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完整的学校适应模型下,通过追踪数据考察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学校生活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第一年的学校适应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并可能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业和社会适应。目前已有研究多从静态的角度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且被试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而从发展的角度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在学校适应发展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需积累更多的实证资料。因此,本研究将以低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通过纵向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的方法深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发展变化的影响。希望扩展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影响的研究结论,为家庭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2方法
2.1被试与程序
选取北京某郊区和郊县共5所普通小学的儿童为被试,在儿童小学入学半个月内(T1),向其家长发放《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共374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82.89%)。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对儿童施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修订本,删掉没有参加智力测验和智力缺陷儿童,第一次测试智力正常的有效被试256名,儿童的平均年龄6.58岁,SD=0.48。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T2)、第二学期末(T3)和二年级第一学期末(T4)向256名儿童家长发放
《小学生学校适应家长评定问卷》,四次测试的有效被试共178名(表1),其中男生85人,女生93人;被试流失率为30.47%。对流失被试和未流失被试在父母亲学历和家庭收入的差异检验发现,两组被试在这些因素差异不显著。
2.2测量工具
2.2.1小学生学校适应家长评定问卷
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家长评定问卷。该问卷是在教师、家长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已有学校适应问卷编制而成。正式问卷共24题,包括同伴关系、学校态度和学业行为三个维度。同伴关系指与同学的相处情况,得分越高表示同伴关系越好;学校态度由学校喜好和学校回避两个成分组成,分数越高,表示越喜欢学校;学业行为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包括学业顺利行为(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听讲、回答问题等)和学业困难行为(学习吃力、跟不上老师讲课内容等),得分越高,表示学业行为越好。问卷采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5点计分。
同伴关系、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学校适应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0、0.83、0.88和0.90。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1.94,GFI=0.93,CFI=0.93,RMSEA=0.06,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