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下篇)

时间:2015-10-15 10:29 点击:
毫无疑问,功能或者功利性需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听、说、读、写是一般性的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要把这几项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素质教育的拼盘化就是因为缺少了综合一体化的环节,缺少对于人文精神和审
  毫无疑问,功能或者功利性需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听、说、读、写”是一般性的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要把这几项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素质教育的拼盘化就是因为缺少了综合一体化的环节,缺少对于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深度理解。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要跨越多个中文二级学科,这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大,而且要从组合性的中文专业教育定位转向系统性、独立性的中文综合教育定位,强化其作为综合性中文教育独立专业的属性。大学语文不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且高度提炼各个二级学科精髓,并与其他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中文学科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
  大学语文以系统性、独立性的设置跨越了文学与语言的界限,也跨越了中国与外国的界限。大学语文不只包含中国语文,也应该包含人类文化。温儒敏提出,在通识教育中要学生“读人类最基本的书”,也就是要读人类文明的经典[1]。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我们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最缺的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培养。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对于国外、世界其他这种人类人文精神的一种渗透和理解。在以往的通识教育中,主要重视知识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缺少“品格”养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作为中文学科的一种集合,不能忽略专业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忽略了这一点,就会把大学语文教育混同于一般的“通识教育”。应该从思想评价、政治评价这种学术评价惯性,转移到个人评价和感受评价的评价尺度上来。众所周知,我们从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就受这样的训练: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于一篇课文首先要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且都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就是“通过了”什么、“歌唱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之类。这个固定模式就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也来自于“政治标准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接受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不必急于进入这种思想道德和政治判断,应该在一种个人感受和艺术审美阶段多停留一下。我们先不必追究它歌颂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而首先要感受它美不美、好不好、感人不感人。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本色,大学语文的课程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应该强调审美功能。目前,大学语文教师大都有着与专业教师相同的教学和科研方向,甚至也按此来设计自己的课程。这是中文教育的一种正常需要,也是教师的一种应有的学术权利。但是,还应该进一步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和研究。学科专业的确立与成型,需要学界中人长期的选择和提炼。这里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比中文专业其他教师更要有超凡的史识和卓越的审美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简化了而且是扩大了。当下大学语文与中文专业教育同质化,就是学科独立性的消失。
  第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大学语文与其他中文专业的教学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它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即在知识把握的基础上,更要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除了写作和表达能力之外,审美鉴赏也是一种技能。作为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专业的中文教育已经被过分学术化、学院化和理论化了,侧重于知识拓展和思想的提高。如果不用一些别人似懂非懂的学术语言,似乎就不足以显示出经过了专门训练的学术水平。这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其实不是切近学术研究的本质,而是更加远离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大学语文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要求,更要侧重于语文的应用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大,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教师知识结构必须相应扩大,所以我说做一个好的大学语文教师是很难的,是不容易的。
  三、大学语文的功能与课程体系问题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