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上篇)(2)

时间:2015-10-15 09:58 点击: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问题 与专业性的中文教育相比,大学语文一直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状态。除了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条件之外,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独立性和特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问题
  与专业性的中文教育相比,大学语文一直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状态。除了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条件之外,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大学语文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与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第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最大的误区,是研究过程和价值评价往往不是从教学和学生出发,而主要是从科研和教师出发的,忽视对于人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我们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关于真正的“人”的教育。在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区分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特征。由于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所以常识性教育必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一般的人文学科教育中,我主张三个基本原则:“基础知识标准化,核心知识个性化,背景知识多元化。”基础知识是具有历史性的、主流性的知识问题;核心知识是内容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需要自成一家而自圆其说;背景知识是学科主体内容的拓展,是一种比较参照和历史关系。大学语文教育与中文专业教育主要的差别在于第一个方面,即基础知识标准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知识不是指一般的语文常识,语文常识应该在中小学时期来完成。在成熟的大学里,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应该为中小学教育“补课”。但是,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导致了常识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大学语文教育包含了基础语文的内容,这也是该学科现阶段的任务之一。所谓大学语文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是面向中文学科之外的所有学科进行语文教育,另一方面是进行基础的高级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成为所谓的“高四”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材中应该加强对于人类人文精神的一种渗透和理解,增加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大学语文教育就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大,而且是思想和境界的扩大。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我们教师知识结构相应扩大。所以我认为做一个好的大学语文教师是很难的,是不容易的。
  第二,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与独立性。前些年,中国高等教育曾经兴起一阵“素质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热,从开设课程到设置机构,着实热了一阵。但是,理论性的主张抵抗不了制度性痼疾和功利性的追逐,结果很快便成为过眼云烟。反思这个短命的风潮,其实有两点启示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教育不能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实现它的功能;第二是素质教育不能搞“拼盘化”。这场素质教育运动热本身就是来自于功利驱动,亦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以,其过程本身也必然充满了功利性设计——学科之间的常识性的补课,其中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开设若干人文学科的课程,把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变成了“拼盘”和“调料”的配制过程。在这场运动中,大学语文被作为了一种首选工具。但是,这里最大的缺憾是把大学语文的功能碎片化,成为单纯功利性的知识分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