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家庭因缺乏现代教养而日渐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瓶颈
一是家庭文化教养资源奇缺致使育人功能退化。家长忙碌于生计或为实现个人愿望,导致家庭教养缺位;家庭没有文化生活或是文化教养资源缺乏更新;家庭成员生活独立性增强致使亲邻互动减少,家庭成员各行其是致使育人缺乏合力。家庭生活的封闭性导致社会舆论等力量对家庭道德的作用降低。二是社会机构过度的服务排斥了家庭教养的影响力。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等专业社会化机构发展迅速,学校封闭式管理、全托寄宿制,很多孩子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接受教育,造成家庭教养的不够充分,甚至导致家长威信的降低——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养有意无意地放松。三是社会转型增加了家庭教养的难度。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缺乏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而现代家风家训难见踪影,一些人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有限,无力破解这些负面影响。家庭教子的目标局限于成绩好、不出问题,这种局面,难以完成转型期家庭教养的责任担当。四是非正常家庭及留守儿童的教养困境。留守儿童是衣食无忧的“孤雁”,他们长期缺乏亲情依偎和心理倾诉,久而久之就什么都无所谓。五是功利主义盛行。很多家庭往往把家长的价值目标的期许强加给子女,对他们的智能进行过度的开发,而人格完善、品德养成、责任担当等道德人文的社会化却被忽视、甚至是扭曲。而家庭教养既与传统特色有关,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使命。
三、青少年社会化亟待现代家庭教养的固本开新
现代家庭教养,实质就是家长立足家庭生活将子女从自然人塑造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人的过程,其关键点是现代人格塑造。家庭既有培养孩子语言、习惯、角色、规范、知识、经验、道德与政治等责任,又有培养人格个性、自我观念、美好价值、道德情感、生活技能、社会认知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责任,是个人社会化必经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基本的育人阵地。综合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及心理分析学派等教养观的主张,青少年社会化需要的家庭教养既要基于伦常性固本,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最终要帮助青少年具备能动地适应社会又能够主动地选择发展的现代的人格品质与行为特征。
1.目前家庭教养存在的问题
家庭有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才能对子女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生活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在家庭教养当中出现了一些对于青少年社会化不利的现象。一是家庭生活出现现代性萎缩、家庭育人因教养功能不全而失责。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出现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在城市,由于生活快节奏,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找名校、请家教、上兴趣班的现象非常普遍,青少年几乎没有家庭劳动的锻炼;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致使家庭责任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情感关怀出现困难。二是市场化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激发人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使经济利益至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家庭生活相对于经济效益,被不自觉地放置在第二位,出现了家庭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日益肢解,以致现代人把在家吃饭当作“家庭聚会”,“同居共财”的传统机制日趋破损,所以现代家庭“同居难,共财更难”,传统育人方式因此失效,而现代教养资源奇缺。三是现代家庭文化因一些家庭伦理道德的价值信念松动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出现了家庭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加的现象,文化道德生活参差不齐与百态丛生,家庭成员对于承担家庭责任锱铢必较,对于家庭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优先和享乐主义盛行,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关爱和感恩,以致一切家庭伦常责任和家庭矛盾解决都主张用钱来抹平,如此等等,无不应验了吉登斯的定论:“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11],也折射出家庭规制的日趋边缘,家庭共同体生活在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演进中退化了。可见,现代家庭没有生活的现实,既是一种传统功能退化、现代功能又没有转换生成的困境,又是一种“孝道关爱、民主平等、责任利他”的家庭核心价值的缺失,更是一种家庭教养文化日渐退化的隐忧。
2.家风建设是家庭教养的根本
(1)现代家庭教养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家庭有健康向上的生活,就不会给青少年留下阴影;家庭有睦邻乐群的生活,青少年就会养成平等、友好、开放的个性;家庭有和谐文明的生活,青少年的品行端正就有了范型;家庭有勤劳简朴的生活,青少年劳动锻炼和意志觉醒就有了保证,因为劳动是结成社会本质关系的基础,它能让人发现问题、承担责任、修身养性,内化情感、知道感恩、促使合作。可见,家庭生活固本培元,家庭教养就有了植根。
(2)抓住了家风建设就抓住了教养的根本
家风是“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风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的总和”[12]200。家风实质上就是家庭生活方式、奋斗历程、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积淀与升华。正如赵忠心指出:“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或‘门风。’”[13]158卢梭也曾断言:“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风通过家庭生活观念、生活活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表现出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家风传承规仪着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制节谨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好的家风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它能以正确的道德规范长期地作用于家庭成员,成为家庭成员文明健康生活的准绳,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家风建设,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要结合传统上的孝道感恩、关爱情感、奉献牺牲、慎独知耻等去伪存真,以立足民主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来体现时代精神;作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要把家庭建设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作为家庭文化的灵魂与个性,要完善家庭生活环境和现代道德风尚,良好的家风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示范化引导。
3.家庭育人革故鼎新是现代教养的时代使命
确立现代理念的家庭教养才能以人为本。自然经济时代家国同构,人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农耕文明下的先人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来维系社会关系,孩子基本上生活在家长的视域之内。时至今日,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面临巨大的道德困境:传统的家庭道德正在解体,现代家庭道德尚未形成,后现代家庭道德又滋生和蔓延开来”[14]。因此,社会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养,我们要分析传统家教在社会环境、价值目标、生活内容、方法形式和亲子关系上的功过,立足于家庭生活实际又结合社会变迁新要求,处理好家长与子女、家庭与社会、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构筑适合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家庭教养观念形态和特征,确立于家于国于人于社会一体的现代家庭育人理念,才能实现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
(1)更新现代家庭德目才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德目,即道德或品德条目。它既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概括,也是社会根据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品德所做的应然规定。”[15]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庭教养的成效往往也取决于道德人格的塑造状况。道德人格是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基础,这其中德目更新是前提也是关键。德目作为对人类道德经验的概括,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然而,现代家庭德目模糊性制约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家长也较为缺乏以现代德目自觉改进的育人实践。因此,家庭教养应该围绕人格培养这一新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德目细化”的作用[16],树立道德法纪、民主科学、契约守信、价值审美及生态和谐等观念;形成爱国感恩、竞争自立、责任利他、明礼规范、慎独廉耻及敬畏自尊等意识;锻炼生存、耐挫、创造、合作和自控能力等内容。现代德目需要对青少年情起到感培植、意志激发及习惯养成,所以家长只有把相关德目和教养内容渗透进伦常生活,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家庭生活涵养与家庭文明建设来担当教养责任,青少年通过耳濡目染才能促进人格觉醒,自觉践行自我的社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