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转型期人的社会化因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相杂糅而混沌,青少年良好社会化更是难上加难。当前青少年出现思想意识片面、道德人格残缺、价值理想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欠缺等不足,这既源于学校知识至上忽视综合锻炼;又归因于社会文化育人良莠不齐,青少年辨识能力有限与文化思潮变迁不对称;更暴露出作为“社会人的摇篮”的家庭现代教养的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向导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现代家庭教养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确立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从家庭生活建设及家风家训传承上固本,注重育人观念、德目任务和方式方法更新,才能以具有基础地位的家庭教养推进青少年社会性的根本习得。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现代人格;现代家庭教养;家庭生活;家风家教
人的社会化和家庭教养都是转型期基础而又深刻的论题。青少年的社会化始于家庭,成于社会。当前社会文化育人在社会转型期充满着不确定性,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青少年的社会化只能逐步生成。虽然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却因家庭生活萎缩、家庭功能转化不良及家庭文化空心等内外因变化而日渐式微,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日渐突显。“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有专家表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让‘人’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1]青少年社会化事关个体成长、社会生存与未来发展,它影响着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和谐。为此,对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作全面的成因解析,以比对出社会环境因素的客观性与家庭育人的能动性,进而揭示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家庭教养需要与时偕行,家庭生活建设需要现代文明的滋养。家长在青少年的言行举止、生活角色、思想道德、能力形成,特别是形成现代人格方面自觉进行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最基础的作用。
一、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看问题所在青少年社会化就是通过学知识、习文化、长技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它涉及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个体成长阶段的身心发育水平、教育系统结构功能乃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的影响。
1.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征
概览课题前期研究成果《鄂豫皖交界贫困地区青少年家庭德育现状调研报告》和《江浙沪发达地区现代家庭教养实证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忠诚爱国、聪明上进、自尊自信、人格独立、敢于竞争、公平正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但也日渐暴露出思想意识的片面性、道德人格的不健全、价值观念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相对欠缺等种种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学龄前儿童没有家长的帮助就不能结伴游戏,许多中小学生不能同教师进行自然交流,大学生独立生活时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等;还有小学生受到长辈关爱没有反应,中学生得到别人帮助不会感谢,青年人得到社会的培养和帮助没有幸福感,他们认为这一切理当如此;更有甚者小学生学着“谈恋爱”、中学生无知地过起“性生活”、个别大学生“见利忘义”等畸形的社会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心系手机网络整日离不开而沦为“屏奴”,对于家务活、体力劳动袖手旁观,生活几乎被各种“考试”绑架,拿虚拟生存等“怎么样活都可以”当个性,任性而为;综合能力锻炼滞后又奇缺,个人的东西不容分享,无公共性,责任意识、利他意识淡薄;进取意识较为薄弱面对竞争不愿参与,想通过拉关系来走捷径,犯了明显过错没有自责意识,道德失范,没有耻感,对于公序良俗和生命天伦没有敬畏心理;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虽然知识丰富却没有独立的思想及理性的思维,过于追求个人实现却缺乏“视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难怪有些家长提到孩子的缺陷时,一口气道出“懒惰、任性、怕吃苦、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贬义词语,相关的老师也指出他们的“脆弱、偏激、自私、个人中心”等不足,而且这些不良表现绝非个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