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十几年来,实际成效怎样呢?据201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理念的占74%,但对新课改的实际成效表示满意的仅占21.3%。说明虽然多数教师向往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策略指导,部分教师教学行为不协调,甚至无所适从,因而感到苦恼。
作为学校课改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可在尊重教师自身条件和主观愿望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方式,努力让教师将内化的理念外显成行为,助推教师渐入课改佳境。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工作实践为例,浅述扎实推进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有效途径。
一、 专题攻坚:充分发扬民主,让理论与实践落地课堂
写真镜头:星期一下午,至德小学五六年级组十四位语文教师论文格式正聚集在一个小会议室里,针对当日上午五年级汪萍和檀英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这两节研修课进行研讨。他们着重围绕两位教师教学中“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展开深入细致的交流。除了帮助点出少许教学缺憾之外,同事们基本认可两位教师的课堂表现,认为她们成功汲取和传递了“正能量”,在课堂上很好地体现了近期专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比如,能指导学生读有层次,读有坡度,读有指向,读中随机激励评价,等等。“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就是他们这次课例研修的专题。
自开展专题研修活动以来,至德小学的教师们开始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尤其是围绕专题,将教师“家常课”的课例与理论学习相印证,使枯燥的研究活动变得生动起来,教师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向全体教师征集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难点议题,并组织人员筛选提炼出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系列探究话题,我们将其简称为研修专题。例如,曾经提炼出的全校性研修专题有:如何帮助学习共同体的小组长当好小主持人,如何在教学中科学使用“积分”奖励措施,如何应对展示课教学中的冷场等;语文学科研修专题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解读文本”、“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随文练笔技巧”等;数学学科研修专题有“巧用身边资源替换教材中例题”、“数学课的提问技巧”、“如何指导学生在结课前汇报学习收获”、“借助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等。由于这些研修专题“小”而“实”,便于研究和攻坚,又因源于教师的民主推荐,所以比较接“地气”。
专题确立后,各学科组召开会议,按难易程度和缓急性质商定好有序的研修“路线图”,并将全校性研修专题纳入其中。接着,按“规模适度、学段同修”的原则,组织同学段教师围绕阶段专题目标开展集体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由本学段教师或组长推荐选择,包括前沿理论、专家文章、名家教学实录等。
理论学习只有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才能激发活力,理念只有“落地”课堂才能充满张力。各学段组紧扣专题学习落脚点,让每人拿出一节常态课,作为原生态课例供组内研讨。无论是组内磨课、上课,还是评课,每位教师都认真对待,坦诚交流,最终在集体努力下攻坚克难,获取经验与成果。
学校还引导教师勤于积累,及时将学习和研究收获整理成文,以随笔或论文形式发表于校园网站博客、校刊及有关杂志,供大家分享和借鉴。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实践与反思水平。
二、 观诊课堂:借力外援,针对教师课情开出“良方”
写真镜头:3月中旬,至德小学邀请了县市有关学科教研员、兄弟学校特级教师和省级教坛新星组成的18人专家指导组,分成六个小组深入语文、数学、综合学科课堂听课,然后召开座谈会,与授课教师对接、沟通……通过交流,小张老师认识到今后可继续发挥自己教学语言简洁、风趣等优势,但在对学生阅读体验与语言训练方面还要引起足够重视;小林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规范,层次清晰,但需在数学生活化与情境化上下功夫,并在专家指导下学到了几个管用的招术;小占老师说,自己以前上课时课时目标不明晰,有些随意,现在被专家点中要害,自己明白该怎么进行目标定位和落实了……
要想持续推进课改,必须全面了解教师的真实课堂教学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了“把脉”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查找问题,并开出“良方”,对症“调理”,学校借力外援,特意邀请了专家组来校进行观课诊断。专家组先认真听取各学科教师的常态课,然后及时面对面与其交换看法,提出建议,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上课教师则虚心听取专家和同伴意见,厘清模糊认识,寻求突破自身局限的良策。
学校通过诊断课活动,剖析教师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拿出集体和个人的改进意见,帮助教师反思进步,弥补不足。与此同时,活动中梳理发现各学科组、各学段组集体和个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校大会领导层的赞赏激励以及校刊专版的宣传推介,使每位教师都因自身优势的被发掘和被赏识大大增强改变和优化自己教学行为的信心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