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存在的“排座位现象”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渗透着小学班主任的学生观。鉴于学生观的多样化,小学班主任只有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影响下才会做出科学合理的排座位策略。因此,小学班主任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决定着排座位的具体方法,事关学生的身心各方面能否得以健康发展。
一、 小学课堂存在的“排座位现象”的现状透视
小学班主任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需对教室的座位进行调整,但基于不同的原则与学生观可能会导致不合理的“排座位现象”。所谓“排座位现象”是小学班主任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高、视力、成绩、彼此关系等主客观因素,没有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而是仅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排座位的一种现象,其中不合理的学生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课堂存在的“排座位现象”大致如下[1]。
1.按情感来编排座位
小学班主任在排座位的时候难免会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亲戚、朋友、同事的子女,以及平时与老师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编座位时会享受特殊待遇,具有优先选择权,处于教室的最佳位置。这样做会使这些孩子滋生一种优越感,与班里其他同学产生距离;同时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按学生成绩编排座位
这样做的主观愿望是想让优生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实际上容易导致成绩优则更优、差则更差的恶性循环。教师无意识地在课上或课下与成绩优异的学生频繁接触,也会使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不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与良好班风的形成,以及班里的团结。
3.按性别编排座位
个别班主任编排座位会把男女生分成两个区域,传统意识认毕业论文格式为这样可以防止男女生交往过密,遏止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这样做实则违背了学生儿童期心理的正常发展,学生会产生只认同同性,对异性排斥的心理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与异性的良好接触,男生和女生只有在彼此友爱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从而养成健全的性格。
4.采取固定的排座位方式
教室座位一经编排便长期固定不变,长至一学期甚至整个学年。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高、视力、学生关系变化和成绩互补等。学生长期在固定的位置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有碍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后排学生由于疏于管理成绩也难以提升。
纵上所述,小学课堂的这些不良编排方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造成了小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进而阻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帮助教师使用科学合理的编排座位方式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二、 小学课堂不合理“排座位现象”的原因透析
小学课堂出现的不合理“排座位现象”体现了小学班主任的学生观,说明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做出调整。许多班主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客体,没有“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教师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传统学生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教师以师道尊严自居
不可否认,教师只有对学生保持一定的威严,才能使学生尊师重教。然而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不愿亲近,刻意保持自己严肃的形象。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时刻与学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愿与学生一起活动或交流,难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其实这种所谓的尊严并不能赢得学生出自内心的尊重,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家长式”教师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
不可否认,个别教师认为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安排,接受教师的观点,不许学生违背教师的意志。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家长作风严重,要求学生成为驯服的工具,培养学生成为唯师、唯分的学生。这种学生观在教育中表现为缺少生气和活力,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
3.个别教师持遗传决定论的观念
部分教师固态化地看待学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品德都是父母遗传的,特别对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以现在的学习状态来否定他们,埋怨甚至挖苦这些学生,使他们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受遗传决定论的影响,认识不到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是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