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种观点在我国小学中影响较广,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惯性影响,教师普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以分数排名次,以分数评优差,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使一部分学生受到偏爱,导致他们畸形发展,而另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受到冷落、疏远、歧视,导致他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教师在社会趋利环境下养成的不良风气
个别班主任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职务之便收取家长的“礼品”。尤其是在排座位之前,往往会给学生以及家长某些暗示,以获取一些学生家长的贿赂来对某些学生采取特殊优待,为学生留出“专座”等。他们没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以个人的私利来对待学生,这也充分体现了个别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
小学班主任的学生观是影响“排座位现象”的主导因素,学生观对班主任的教学理论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负面的学生观的消极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转变不合理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有个性、有潜质、发展的个体的学生观,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由“排座位现象”引发的小学班主任学生观的教育学分析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2]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构建和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1.遵循“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原则,树立民主与平等的学生观
这是小学班主任安排学生座位的总原则。“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就是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时 应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科学地安排好每一个学生的座位, 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而不能存有自私的想法,人为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应尽量保证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与平等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来探讨学习问题。师生双方要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课堂气氛,以求发现新的知识点。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水平。
2.遵循“学习互帮、共同进步”的原则,树立尊重与信任的学生观 “学习互帮”即小学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时, 有意识地安排后进生与优生同座,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差生同座,优生的一些良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促使后进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学会学习。而优生也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与合作精神,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班主任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一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差生更需要班主任的尊重与鼓励。此外还要信任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方面班主任要让学生间互帮互助,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鉴于学生间较于师生间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的良好品德,营造良好的班级意识,优化班风。
3.遵循“性格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树立理解与合作的学生观
“性格互补”就是要求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时, 有意识地将性格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 如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性格开朗的和性格内向的等等, 让他们互相影响, 吸收彼此的优点,以产生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学生在学习和性格两方面的缺陷。小学生正经历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班主任要坚信: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的个体,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充分地相信他们会成长为一个理想的好学生,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都可以有所成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发展。
四、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主导下的科学排座位策略
排座位策略具有不确定性与多样性,但是座位编排的科学与否与教师的学生观紧密相关。小学班主任力求在正确的学生观的主导下来安排学生座次,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考虑。其中时间维度指的是座位编排在时间上的变动性,实指座位的动态调整问题;空间维度从表面看指的是学生座位的空间分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实际上反映了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对学生身高、性别、性格、成绩等个体特征的考虑。[3]因此,学生座位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就是学生个体特征的空间分布。下面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谈谈座位的编排策略。
1.空间维度
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调换学生的座位是一种艺术,它必须得经过四周同学的同意才能达到换座的目的。”[4]因此从空间角度来考虑,编排座位要做到科学合理就必须照顾到周围的同学,使他们形成结构合理的团体。具体如下:
(1)动静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性格存在差异性,因而具有互补性和制约性,按性格互补的方式编排座位利于他们得到均衡的发展。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他们选好“搭档”,促使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影响,这样做既能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性格,又有助于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2)优差互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来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优差互补的编排模式可以避免后进生与成绩好的同学拉开距离,从而达到“以优带差”的效果。但要力求避免同桌间的成绩相差太远,因为后进生在求助的时候由于理解不了优生的思维或讲解方式会产生羞愧的心理,而优生的成绩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坚持有差距但能互补的原则。
(3)分隔包围:针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在其周围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形成一个“包围圈”,以避免其惹是生非,扩散影响。当然设置“包围”并不是放弃管理,教师和同学要主动热心地引导与帮助他们,让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要经常观察,除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外,还应采取措施,重新调整座位。
2.时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来讲,空间上的编排策略并不能保证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在确保座位编排在空间维度科学合理的前提下,也要从时间维度着手来完善座位编排的有效程度。座位编排要定期进行整体流动,以全面调整学生的视听方位,扩大学生的接触面,消除后进生的被歧视感和被疏忽感。座位编排的整体流动一般有如下三种方法。
(1)横向移动:让同桌学生的座位做左、中、右水平移动。这样做既可以照顾到教室边侧的学生,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黑板,避免视力的下降或出现斜视的问题。
(2)纵向移动:在前后排学生身高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让同桌学生的座位作前后移动。为了使身材较高的同学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可以把这些同学安排在教室的两侧,这样就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3)同桌互换:在座位做横向和水平移动的前提下,也可以定期让同桌的学生互换座位,这样做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班主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变动,可以选择某几种方式来合理搭配,达到效果最优化。在变动的时间间隔上要灵活把握,既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时间太久,否则效果将不明显。通常情况下两周到一个月内变换一次较合理,这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班主任要同时考虑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因素,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 石子林.编排学生座位的误区及艺术[J].湖南教育,2004(4).
[2] 谢瑞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江苏教育学报,2000(9).
[3] 刘建明等.试析学生座位编排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6).
[4] 刘进平.换座位的启示[J].教育文汇,2007(2).
[5] 孔德利.班级学生座位人事编排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5).
[6] 董陶陶.师生积极态度定势的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
[7] 孙君,贾林祥.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和谐师生关系[J].南昌高专学报,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