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2:还有流水的哗哗声。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奏响了春天的交响乐。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耳朵里,春天还在哪里呢? (学生谈“闻”到的春天、“摸”到的春天、“尝”到的春天,教师及时板画鼻子、小手、舌头。) 师: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真是丰富多彩呀!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竖起耳朵静心聆听,尽情呼吸和品尝春天的芬芳,张开双手去拥抱春天…… 这个片段中,教师设计的综合性活动是融眼、鼻、口、耳、手等多种感官为一体的,且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E-mail、QQ、博客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布置个性化的电子作业,然后学生提交的电子作业(文本、图片、视频等)在互动的课堂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主动参与,渴望交流,愿意分享,课堂成了有创意的生活课堂。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活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多渠道学习。要拓宽学生参与品德学习的途径,特别是兼做班主任或兼任语文教师的品德教师,可以把品德课的体验活动与语文实践作业相结合,把品德课的课后实践与主题班会整合起来,或者把品德课中的观察和实践记录和科学课进行整合等等。 2.多感官参与。不同年段的学生对参与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眼、鼻、耳、手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质疑辨析、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3.多类型交流。课堂上的交流活动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选择交流的话题,同时交流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 三、链接开放性的实践渠道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课堂,解决了“源”的问题还不够,还要考虑“流”的问题!因为即使学生在课上获得再多的知识、再多的感触,不会运用于生活实践也是徒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打破了学校、社会、教育的时空隔阂,他明确提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品德教学要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力求将教材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 这是苏教版品德五年级上册《我来做市长》中的一个片段: 师:大家想来当一当“市长”吗?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让大家来当一回我们无锡的小市长!(板书:“我来做”) 师:瞧,这里就有两个大问题,需要我们小市长来解决呢! (播放“救救母亲湖”“拆报亭事件”的声像资料,学生专心观看,准备参与。) 师:下面,就请大家四人一组,开一个“市长会议”。每组选出一位“市长”,一位“常务副市长”,以及两位“副市长”。其中一位副市长分管环境问题,解决太湖污染,一位副市长分管城市规划,解决拆报亭问题。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两个问题都要考虑。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尽快确定职务,明确各自职责,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好市长会议记录卡。 师:关于拆报亭事件,由于刚发生不久,老师建议大家和家人、朋友继续商讨,然后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市长电话、无锡人民网、写信等方式告诉市长。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自觉找到自己的认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共鸣之处,自觉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去,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富有魅力的。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的主体,这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教育要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架起课堂内外的桥梁,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打造更为广阔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