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的主动性、能动性,打破趋同化、“随大流”的现状,走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报告的文献分析,总结目前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在特色战略上,错位发展显特色;特色定位上,发掘优势扬特色;特色实践上,凝练整合创特色。未来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还需突出服务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强化育人工作的行业特色并打造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09-02 在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根本宗旨,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密切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提高办学的主动性、能动性,打破趋同化、“随大流”现象,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现状 建设有特色的行业领先、区域知名的高职院校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当下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特色不足,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出现趋同现象: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领域的扩展,陷入了“扩大规模—质量下降—声誉降低”的恶性循环。[1]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赶热门”、“抢市场”,造成新的专业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高职院校都将培养目标定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许多院校未能真正同本校的行业特色相联系,显得过于宽泛、空洞,没有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导致毕业生“千人一面”,失去竞争力。 广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逐渐意识到,特色就是发展潜力,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学校生命力!但在深入探讨特色从何而来,如何发现特色,如何培养特色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把办学特色等同于办学历史,把高职共性等同于院校个性,把特色发展等同于处处一流。[2]教育部早在教高厅〔2004〕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3]走过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只有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摆脱各种“趋同”或低层次竞争现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基于若干高职院校特色报告的分析[4] 正是意识到特色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不少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广大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探索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1.在特色战略上,错位发展显特色 特色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自觉全面规划与积极推进的过程。某学院《特色发展规划(2010-2020)》从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高度,设置了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为重点,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引领当地工业类职业教育的发展。某学校《特色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扩大对学校的推介和宣传,实现学校“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长远发展目标。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惟一一所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确立了具有“红帮”历史传统的裁缝文化内涵的校训——“修德、长技、求真、尚美”的校训,积极探索以“任务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式”、能力培养“学创式”、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战化等“二式二化”教学模式。使教、学、研、产全面提升,构建校、企、师、生四方受益的服务型教育体系,走上了提升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特色与质量”的办学生命线,秉承“不求最大规模,但求质量特色”教育价值观,坚持“特色立校,文化制胜”的发展理念,学院提出了“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国际化,形成了“进来的是学生,走出的是能手”的人才培养制高点。
2.在特色定位上,发掘优势扬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