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马克思人学视界下的文化生产

时间:2014-08-20 11:17 点击: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的实际形态和风格状况发生了空前变革。作为一种创造世界和人自身存在的对象化实践,它的产业化运作既涉及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介入,更关系到自由性与异化性、精神性与商业性、文化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复杂缠绕。马克思以人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的实际形态和风格状况发生了空前变革。作为一种创造世界和人自身存在的对象化实践,它的产业化运作既涉及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介入,更关系到自由性与异化性、精神性与商业性、文化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复杂缠绕。马克思以“人的生产”为核心的人学论述,则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今文化生产“是什么”和“做什么”,辩证看待文化产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象征价值之间的双向交互,以及合理规范、引导这一新型产业形式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理论视界。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视界;文化;生产;符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时代,伴随着消费符号化、文化资本化漩涡的持续激荡,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纵深转变。但是,由于领域疆界和行业分类难以明确说清,“文化产业”在当下研究中往往成为相对模糊的事物。不过,在众说纷纭的理论预设之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一条明晰的问题脉络。那就是:面对新形势下的这种急剧转变,我们应当如何准确把握文化生产“是什么”和“做什么”,如何辩证看待文化生产的新型运作机制,及其带给文化产品的多重属性与不同价值,又怎样立足于特殊语境来引导文化生产的规模组织和价值功能呢?在这个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论述则为我们提供了富于现实意义的理论视界。

  一

  人的现实生存、生活及其社会性基础,始终是马克思思考生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首先从人类活动的一般层面来阐释生产劳动及其意义。在他看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56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地的类特性使之与动物的生物本能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让人的生命活动成为产生“种的生命”的“类”(社会)生活。而正是这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使人有可能以人自身与外在自然的“类存在”为改造对象,并能构建自己之所为“人”的历史文化。

  而作为人类一般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生产和其它劳动形式一样,起初均诞生于人与人、人与世界间所建立的现实需要关系之上的。这一点,诚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158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之所以能存在与发展,就在于它作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能够被创造与消费,从而既参与了人的需求结构,亦影响了人的历史。在这里,马克思还表达了另外两层意思:第一,作为人所从事的一种社会生产,它必然要受到一般生产规律的规约,却又不乏自身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普遍与具体的辩证演化之中去把握它;第二,它总是依存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生产的存在、组织形式及其产品特征会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随着物质、精神劳动的相对分离,文化生产虽然仍属于一般生产的有机部分之一,但它主要是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高级精神需要而非物质享受为己任。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构筑了人类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生产方式,它一方面使人在对象化实践中,“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191,由此集中展现人自身所独有的现实存在与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它亦使混沌未分的原始文化活动变成了某些个体、群体所从事的专门生产或行业,其产物则是物态化的消费品或非实体的文化服务。 在此意义上,文化生产在特定社会阶段的发展形式即文化的产业化,而这就涉及到第二层面。

  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在资本主义之前,文化生产者为了维持物质生活也需要通过精神性劳动来获得收入,但绝不是仅仅为了累积财富,而是为了生产“自在之物”。可是,在资本主义阶段,我们却不能如是理解文化生产。因为,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社会进程,既推动了文化生产的产业化形式萌发,使人“通过这种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3]202,由此进一步延伸了人的本质存在与创造性力量。但是,一旦文化生产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生产体系,文化生产者沦为非人的被雇佣者,直接同资本相交换时,它便不再是为精神(文化)而生产的“自由劳动”,而成为一种为创造剩余价值而生产的异化劳动。正是基于这种洞察,马克思方才做出“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4]296的历史唯物论断。

  不过,虽然无利害的审美愉悦在商品化的过程中成为可以消费的东西,文化生产的异化也以商品化为必要前提,但具有这一特征却不完全意味着异化。因为,文化生产之所以会呈现出商业性逻辑,肇因于“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4]95亦即是说,首先源自这种劳动及其产品能满足、提升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归根究底,判断的关键尺度在于它是否作为资本增殖的附庸手段。而作为异化的雇佣生产,文化生产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同时,它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51相应的,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转换为物与物的关系,文化产品则成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并且“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1毋庸置疑,这种生产实践不仅异化了文化生产的精神特性,也褫夺了人自身的感性存在及其自由自觉的本性特征,将人演绎成为资本欲望——商品与利润——逻辑的工具,由此造成了人与外在自然、内在自然的多层面对象化关系的全面异化,导致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文化与产业、文化产品作为公共服务的精神性—文化价值与作为私有物的商品性—商业价值之间的冲突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之所以强调文化及其生产、组织、产物的萌发衍变同人的现实存在与“两种生产”相关联的人学维度,否定批判的并非是文化生产产业化的历史趋向,而是介入、操纵文化生产运作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工具—目的理性与资本积累逻辑。所以,在马克思那里,文化生产的基本内涵是在一般层面的人类生产、自由的精神劳动与异化生产所构成的辩证关系之中被界说的。它和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力量、存在形态与历史进程相交织,兼具精神性与商业性、自由性与异化性双重属性。

  二

  虽然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是主要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但其中却蕴含探讨这一问题的辩证途径。那就是,只有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语境中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出发,审视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方能获得关于特定时期文化生产的科学认识。以之为视界来进行考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当今中国的文化领域中,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资本运作于之中的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的空间现状。在这种特殊的经济场域中,文化生产“是什么”则表现为:异化生产与自由劳动、商业性与精神性二重性质以链条化、层级衍生的拓扑形态相互纠缠、交融于文化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