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注语言,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接下来,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师:既然知道这些小动物在哪里出现了,那老师就这样写——(出示) (1)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小白兔,他正坐在一堆蘑菇前。 (2)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小猴子,他正在大树上摘桃子。 (3)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蝴蝶,他正在花园里翩翩起舞。
学生发现,句子语言重复,一点也不吸引人。所以,不光小动物出场的地点有讲究,语言也要有变化才行。笔者又出示了以下内容,告诉学生可以模仿,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2)很快,獾和狐狸来到了 。在 ,他们看到了 。 (3)他们急急忙忙来到 ,看见 。 …… 【思考】李吉林老师在《为儿童的学习》一书中曾这样说道:“发展儿童的语言,对儿童掌握语文工具,促进个性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儿童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需及早地加以培养训练。”[3] 为了促进低年级学生语言的发展,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做到语言生动。到底什么才是生动呢?笔者认为语言生动的要点之一就是多样化的表达。如果没有直观的呈现,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领悟什么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是需要慢慢学习、不断积累的,语言的形式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样学习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这节课能编出怎样生动的故事,而在于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推开另一扇窗户——在关注文本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因为那里,有别样的精彩。 三、关注细节,学习用好常见的标点 这里所说的细节,指在写话教学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些小地方,比如标点。这个故事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话特别多,所以要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完成写话,必须关注标点的规范使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逗号和句号比较常见,大部分人能比较正确地使用。而对话中涉及到的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就是难点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师:老师也编了一个故事,想看吗?(出示) 师:老师写得比较急,有些地方忘记加标点了,你们愿意帮帮忙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这段对话中,除了涉及到冒号和引号的用法,还涉及了怎样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加标点。通过引导、讨论,学生们发现了以下两点: (1)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加标点的话,要和这个字挤在一个格子里。 (2)前引号和后引号是好朋友,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 根据绘本的特点,针对学生们平时使用时错误较多的标点,在众多标点使用的注意点中,笔者只选择了以上两点进行巩固,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掌握。 【思考】写话的训练,教师常常专注于指导学生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很少重视看似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作的启蒙阶段,标点符号使用的指导特别重要。我们要善于借用绘本让学生学会规范使用标点。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4] 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绘本是“儿童文化的呈现”,是儿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那些优秀绘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与图片中徜徉时,学生能丰富语言、开阔眼界、强大内心、健全人格。但是,一堂以说话写话为主要宗旨的绘本阅读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是在一路思考、一路尝试,我们相信,绘本的另一面定然有我们期待已久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25. [4]曹新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J].中国科学教育创新导刊,20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