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及优化

时间:2014-08-12 15:40 点击:
[摘要] 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家底不清、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搞好清产核资,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措施来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

  [摘要] 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家底”不清、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搞好清产核资,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措施来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达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创新;优化


   高校国有资产不仅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标准之一。然而高校往往将工作中心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忽视国有资产的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即如何创新和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并使之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和优化,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利于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效益型高校。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不仅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1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高校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即为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各种财产、债权或其他权利。其在具体形式上包括国家拨款或投资,以及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也包含接受社会捐赠和其他法律确认为国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观念,“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普遍而明显,管理制度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管理松散,重复购置、随意处置资产现象相当普遍,资产入账手续不全,账外资产数量增加,资产报废、报损、外调、变价处理等审批手续不健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资产管理缺乏有效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能界定不清、资产控制权混乱,进而影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2.2 资产“家底”不清,账账、账实不符

  由于投资意识、效益意识薄弱,导致对资产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弱化,高校资产“家底”不清,账账、账实不符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重购置,轻管理; 二是财产清查走过场,前清后乱; 三是产权不明,国有资产产权权益被严重侵犯。一些学校资产账目登记不及时、不完整,实物资产长期不清点、不核对,一些资产长期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占有,账物无法核对,普遍存在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一些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能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导致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管理随意性较大。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情况,使会计账目失真。

  2.3 资产配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高校之间资产配置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一方面,学校为了教学、科研,常需购置一些大型的高精尖设备、仪器,由于多头管理,一时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调剂余缺,不同部门、课题组同时重复购买相同或类似的设备仪器,却不对其绩效加以评价,资产利用率不高,同时在固定资产购置前缺乏可行性论证,对请购计划审批不严,也是造成高校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及优化策略

  3.1 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是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保证。高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的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使高校国有资产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实现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报废全过程的监控,使国有资产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