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认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2)

时间:2014-08-08 10:17 点击:
三、改进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措施及对策 (一)学校与生源地共建贫困生电子信息库 借鉴银行管理系统与网上学历认证的成功做法,学校与生源地共建贫困生电子信息库。内容主要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三、改进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措施及对策

   (一)学校与生源地共建贫困生电子信息库

   借鉴银行管理系统与网上学历认证的成功做法,学校与生源地共建贫困生电子信息库。内容主要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中的户口所在地、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收入情况、家庭在当地的人均年收入、是否属于低保户等,该生所在高校的名称,所在高校当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过哪些资助、缴纳学费情况、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以及校园卡的消费情况。生源地相关部门主要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如家访、民意调查等来深入了解。将符合学校贫困认定条件的、有经济困难的家庭人均收入等数据输入、上传,做到及时更新数据、动态管理,既要确保贫困生资料的准确性,又要确保贫困生资料的时效性。使得高校资助工作管理人员只要进入这个网络系统,就可以共享这些贫困生的信息。通过此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遏制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把国家和社会资助给最有需要的、真正的贫困生[4]。

   (二)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当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的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尽量避免模糊的、描述性的定性标准,尽可能地将其设置为可衡量的定量标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原则,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三)建立并完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为了保障贫困生的切身利益,防止有不诚实守信的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取得贫困证明,继而享受国家和社会资助,国家应该建立并完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一般情况下,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最具有说服力,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生源地相关部门认为贫困证明没有法律效力,开具证明的人不用负法律责任,导致高校难以判断“真贫困”和“伪贫困”,给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容易造成不够公平、公正的后果。因此,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生源地开具贫困证明的相关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对非法开具贫困证明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对应的处罚。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必须在贫困证明上签名并留下办公电话,这样有助于高校资助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跟踪,从而将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使“真贫困”学生受益,从根本上杜绝“伪贫困”的现象[5]。

   (四)以座谈、面试的形式辨别真伪

   评议小组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如果仅凭学生提交的书面申请材料来辨别“真贫困”和“伪贫困”,显得有点草率,往往导致贫困认定不够客观,不够公正。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资助人手,以座谈、面试的形式,来辨别“真贫困”和“伪贫困”。即:辅导员、班主任或学生干部通过座谈、面试的形式与申请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更能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

   如何有效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使得贫困生成长、成才,同时又体现公平原则,高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一是建立并完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二是规范贫困标准,并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三是学校与生源地共建贫困生电子信息库;四是应增加资助人手,以座谈、面试的形式辨别“真贫困生”和“伪贫困生”。以上措施和对策不仅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还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志红.我国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于美亚.从“假贫困生”现象看搞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2).

  [3]陈建顺,李照刚.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资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97.

  [4]杨晓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79-82.

  [5]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53-55.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