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被打断的歌》作品中音高组织因素的探析,试图了解整体序列音乐创作技法及风格的延续。同时鲁伊基·诺诺虽处于此时期,但他在整体序列固有创作手法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突破,形成了其个人序列创作的风格特征——序列设计的严谨,运用技法的自由。 【关键词】整体序列主义音高关系体系音高序列派生 鲁伊基·诺诺(Luigi Nono,1924-1990年),意大利作曲家,同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布列兹(Pierre Boulez)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中期欧洲先锋派的代表人物。《被打断的歌》是他所创作的一部包含9个乐章的套曲,在这部为独唱、合唱及大型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中,诺诺将政治观念、创作技法和曲式结构紧密结合,使其既具有严谨的逻辑也充满着激情与诗意,进而由此体现出将技术表现与艺术表现加以良好贯融的创作特质。本文拟主要围绕这一特质,对该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因素加以解析与阐述。 《被打断的歌》的音高序列被设计为包括从小二度到大七度的所有音程的序列,因此被称为“对称全音程序列”(谱例1)。 谱例1: 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最符合其表述的音乐语言,整体序列时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和声已经甚至完全摆脱了对传统和声概念上的控制。当传统调性被解体、和弦的结构被改组、功能序进的逻辑被摒弃之后,对和声理念的各个支点势必已经进行了幅度不同的重组。将传统和弦功能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序进转换为音程(音数)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传统调性中所强调的中心音高以及功能序进已由和弦之间的连接转换为另一种音与音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使和声理念以及本身概念上发生了变迁,从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音高关系体系。笔者从“纵”与“横”两个不同的维度,以音程进行的张力为依托来探寻纵向音响结合的关系,同时与音高序列中横线性进行相结合来阐述诺诺对整体序列音乐的序列设计及自由的运用。 一、音高序列的派生形式 诺诺在第五乐章由原始音高序列O为基础派生出A、B、C、D四种音高序列形式,并以三种不同的时值层为基础进行呈示,其中在基础时值为的两个乐层中,诺诺并没有运用严格的模进等模式加以展开,而是在保持对称轴两端音程关系相同(增四或减五度)的基础上将原始音高序列进行音序的变化。以四音列为单位划分音组,将原始序列中的核心音程(大小二度、增四、减五度)通过保持或移位的方法加以强调。 例如:首先是在保持方面的体现,A—C序列每组中的第5—8音都在下一序列第1—4音中保持;其次针对音高移位的现象:A序列中第9—12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在B序列第5—8音中进行小二度的移位,同时在序列C中运用倒影的手法进行变化处理;另外,序列D是将原始序列按两音组划分,并且每组之间的音程关系强调的是纯四度与三全音的对比。另一个时值层则运用时值层音高序列的逆行与倒影形式完成了10次音高序列的呈示。 与第五乐章的音高序列派生形式相比,诺诺对第一乐章的音高序列设计及运用则更为自由。诺诺打破了原始音高序列的设计模式,使用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来驾驭音高。既在整体上保持了十二音序列的平等,又在局部乐层中创造出纵向音响式的自由形式,这种序列已经不能再称作是传统意义上的十二音序列。序列里的纵向音响效果由无到5个音组成,由于没有更好的专业术语,所以笔者称其为“音响序列”。另外,半音同时出现的频率达14次之多,并且在第8序列的第七音开始又一次采用原始音高的序列,以此达到再现的目的。除此之外,诺诺出于对乐曲结构的考虑将第一部分的首尾两个乐章(第一与第四乐章)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及音响序列以此起到呼应的作用。 二、音高序列在纵向音响关系上的体现 作为整体序列音乐的作品,《被打断的歌》的音高序列主要体现在横向的派生发展方面,但在纵向音响结合方面也很有特色,其中第四乐章就是最为典型的范例。 诺诺在此乐章采用纯器乐的形式将音乐分为两个乐层,在第二乐层中通过弦乐所演奏的长持续音,很巧妙地将横向线条的原始音高序列以纵向音响的形态再次加以诠释,以下是对总谱中240—247小节中12组音程纵向结合的缩谱(谱例2)。 谱例2: 诺诺在各音的纵向结合方面仍然体现着原始音高序列的特征。下面就结合原始音高序列的特征与上例进行对照。 第一,原始音高序列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包含从小二度到大七度所有11个音程的“全音程序列”(同谱例1),这个特征在上例中的第一与第三声部、第二与第四声部的纵向结合中都有所体现。通过纵向结合的方式来依次陈述全音程,这样能够使音响紧张度更好地得以体现。从最小的音数小二度出发,依次增加半音使音程最终达到单音程中的最大音数值小七度,是纵向音响紧张度由极度紧张向相对舒缓进行的过程。 第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原始音高序列,可以看出12个音高中所有奇数与偶数音恰恰形成了两条反方向的半音进行。 第三,从音高序列所特有的“对称”结构原则中,可以发现纯四度音程是音高序列中的对称轴心。 在第四乐章,诺诺将纯四度作为中心音程体现在各声部中。虽然从表面上观察都是以纯四度为基础,但由于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所形成的反向半音进行使得这段音乐在纵向结合中仍具有极其丰富的音响效果。 诺诺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序列的特征,集中在第四乐章采用纵向音响结合的形式加以体现,使得序列音高以多种陈述形式得到充分的诠释。 作为终曲的第九乐章,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在前八个乐章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音高在结合方式上也产生了差异。诺诺将全曲所使用的发展手段在此乐章集中性地加以了再现。 诺诺将末乐章第二部分的音高序列采用了自由化的进行,在每次序列的陈述过程中自由地改变音序,其目的就是将整个乐曲的序列特点采用纵向结合的形式做最后“总结性”的再现。 笔者将第九乐章的第二部分(595~605小节)分为三个乐层来观察其纵向结合的进程(谱例3): 谱例3: 诺诺通过三次音高序列的陈述将中心音程二度(体现不协和性)与四度(体现协和性)提炼出来做最后一次诠释。 从第二部分的开始就将音响的协和层次划分得十分清晰,第一、三乐层集中体现了二度音程的不协和性,而第二乐层则体现协和性的特质与之对比。经过三次序列的陈述,第一、三乐层的进行也逐渐向协和性倾向,最终以协和音响为基础结束。这种音响布局与第六乐章形成了逆向。之所以这样设计,应归因于诺诺试图更好地表达歌词的内涵、更为深入地体会词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内心历程的展现在末乐章的第二部分得到了浓缩性的体现:由体现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出发逐渐走入协和性的四度,正是情感世界最终得到了升华,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得到企盼的内心表述。 结语 “如何通过理性的技术写作来传达作曲家的人文精神”是音乐创作中的永恒话题。通过以上对《被打断的歌》音高组织因素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出,诺诺在沿用勋伯格序列音乐中音高设计的基础之上,使音高设计在创作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多样性。作品中既有严谨的逻辑设计,同时又在实际音乐的运用中加以灵活的变化,达到更加贴切地表达音乐内涵的目的,以此折射出希望与绝望、期盼与失落等人类所共有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纠葛。这种将“理性数控与感性艺术精神加以贯融”的做法,也正是诺诺创作有别于论文发表典型整体序列音乐创作特点的具体所在。
参考文献: [1]罗忠榕,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87-388. [2]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3. [3]王进,二十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6-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