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资助育人 大学生慈善义工队 工作模式 我国自2007年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新资助政策以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政策体系。根据资助金的性质,我国高校的资助政策主要有三种模式:延迟付费(助学贷款)、无偿性资助(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有偿性资助(勤工助学等),这三种模式协同作用,基本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求学的经济压力[1]。近年来,随着“资助育人”理念的提出,建立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化大学生资助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拔尖人才,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也看到,对于“育人”这一要求,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模式和机制,基本还停留在诚信、感恩、自强的传统德育内容和较为陈旧的说教形式上,无法满足日益迫切和复杂的实际育人需要。 一、当前资助育人的工作形式及缺陷 1.重视经济资助,缺失育人作用。 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虽强调了资助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贫困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使贫困大学生丧失了应有自强精神;长期被动受助,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部分大学生通过谎报家庭情况骗取资助,部分大学生在助学贷款还款环节存在信用缺失问题;有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贫富观,羞于承认家庭困难而拒绝接受资助。经济资助过程中大学生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除经济资助外的全面育人需要[2][3]。 2.缺少育人组织和平台,育人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 目前,各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面向困难大学生的学生组织,在举办一些育人活动时,倾向于通过自愿报名参加或者学院推荐同学参加的模式,同时考虑到维护困难大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很难将困难大学生召集在一起,开展团体教育,这就导致资助育人的影响面较窄,影响范围有限,无法形成育人氛围。 各高校能体现育人功能的资助工作方式多为勤工助学、征文活动等,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一般来讲,各高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的数目有限,持续性差,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众多贫困生的需求,等等,各类征文活动基本停留在感恩、自强的传统内容和说教形式上,且多年来重复使用,不受贫困大学生欢迎,其育人效果已趋弱化。因此,开拓资助育人新的模式和开发新内容,已经迫在眉睫。 3.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促进困难大学生全面成长。 大学生大多被动接受各种资助,无法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成长需要自主获得帮助,无法获得除经济外的其他帮助和成长。比如,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面临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和自身能力较弱的困难,是被动的经济帮助很难改变的,必须依靠主动的实践改变[4]。 综合上述问题,怎样突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瓶颈,建立有效、全面的育人平台和管理机制,做到“经济资助”、“精神塑造”和“能力培养”并举,实现和强化资助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每个高校资助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一种资助育人新模式——大学生慈善义工队 义工(Volunteers),也称志愿者,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义工活动有四个特征: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义工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以1993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此后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在我国高校系统里,义工事业逐渐出现了不同的探索方向,最常见的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官方背景的志愿者活动,如大型赛事、大型会议。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们,他们的出现让各种公共活动的服务更具灵活性和人文气息,也彰显了社会的生机与正能量,影响广泛,深入人心;近年也有高校采取将义工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模式,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广泛性、缺乏连续性、缺乏可操作性等,“义工”学分制就是把学生义工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实践环节并折合为学分,学校根据学生义工服务时间、服务质量进行成绩认定的一种制度[5]。在上海市高校中,一种义工事业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大学生慈善义工队,正在不断完善和推广中。
自2005年1月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起,“慈善进高校”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12月,全市66所大专院校中有35所高校成立了慈善义工队,共有义工3万余人,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高校义工联队宣告成立,这些高校慈善义工队伍,在上海市的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上海市的大学慈善义工队的发展,也为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