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于网络上敏感信息的做法 综合表5、6,大部分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于网络上谣言或敏感信息能够客观看待。约一半的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并追求真实信息,约一半的学生则采取旁观者态度,既不干预又不发表言论。少数学生不管信息真假或凭主观臆断判断真伪,先进行信息扩散,这正凸显了新媒体形式对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正确性的判断无助,有的只能采取感性判断抑或是旁观的方式进行应对,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及理解。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网络上宣扬的道德观与社会主导的道德观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他们陷入迷惘;同时,由于高校学生阅历、经验的缺乏,易冲动与情绪化,使得他们对网络上密集甚至泛滥的信息进行评判时缺失内在的准则;再者,长期处于新媒体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不容易感受到对方的反应,造成他们无意间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对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 表7 高校理工科学生对网络红人的看法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网络媒体关注和恶炒的“凤姐”、“芙蓉姐姐”、“犀利哥”、“郭美美”等人,高校理工科学生大多了解并能够较理性对待。这表明在传播新闻之时,网络媒体可改变方式,吸引人的目光,但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将新闻过分夸大或恶俗化。 表8 高校理工科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生活的影响 上表反映了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生活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使他们迅速了解各行各业动态,进行休闲娱乐,与不同地区、年龄甚至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互动,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快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但凡事都有利有弊,网络亦是一把双刃剑,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络上诱惑太多,容易让人沉迷,让人上当受骗,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生活受到骚扰。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有极高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新媒体已然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往、购物的主要途径。高校学生价值观并没有出现大的危机性转变,对于网络上的谣言、敏感信息等,部分高校学生能够理性对待,也有部分学生冷漠处理;多数高校学生能够意识到并利用新媒体,只有近三分之一学生看到新媒体的弊端。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媒体形式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下,新媒体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价值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1.加强新媒体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在新媒体形式下,高校应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逐步改变教育模式,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在建设新媒体文明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促进新媒体文明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教育,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和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媒体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同时为高校的改革、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师生互动平台。 高校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把对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对象、方法、环境和内容的新变化,高校教师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情况,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建立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了解学生的需求,用新观念考虑问题,用新办法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措施,有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师生满意的实效。高校教师要放下身段,以朋友和亲人的角色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教室、学生宿舍、食堂,深入讲台和竞赛现场,深入实验室,深入学生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互动,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学生最迫切的需求,以学生的合理诉求为方向调整思路,制订工作方案,及时解决问题。既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更要做未雨绸缪的事情。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分清轻重缓急,并以身作则,做好正面引导,释放正能量。 3.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把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将媒介素养课程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配置资源,开设课程,介绍必要的媒介知识,通过对媒介现象或媒介作品展开分析,让他们学会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现实,理性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升文化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培养高校学生对各种媒介的正确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思辨能力,能有效利用媒介促进自我成长。同时,引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官方QQ群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使大学生在对于某些事件迷茫时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高校学生要自觉、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阅读有关传媒的书籍和资料,对媒介产生理论认识;积极参与学校媒介,如校报、校园BBS、校园广播站、电子宣传栏等,加深对新媒体出版物的认识,通过对内容的品评、甄别和推荐,培养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在群体分享和互动交流中培养并强化批判意识。此外,要明确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进入网络空间就进入真实的舆论空间,必须恪守现有的法律法规,理性传播毕业论文格式信息,在网络空间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树立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理念,为网络的净化、健康化,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光荣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姜进章.新媒体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3]周成龙.网络价值观的形成、冲突与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