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时间:2014-07-04 14:54 点击:
【摘 要】节奏感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基


  【摘 要】节奏感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生对音乐节奏难以掌握的原因,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节奏训练、结合节拍感训练、使用乐器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节奏 节奏感 农村中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53-02

  旋律、和声和节奏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和声因节奏的支撑而千变万化,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把音乐教学的重点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形成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奏训练的中心内容。从教学角度讲,加强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中学生缺乏音乐环境的熏陶,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是音乐教学必须要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一 如何理解节奏与节奏感

  1.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早出现的形式要素,从现存的民间打击乐来看,人类最初的音乐只有节奏或者以节奏为主。节奏是各种长短相同或相异的时间单位有序组合,它涉及了音乐中有关时间方面的所有因素。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两个概念。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它大致可分为慢、快、适中三大类。

  音乐节奏源于生命,始于自然。人的脉搏、行走、奔跑,这些身体的运动节奏都会与音乐的节奏产生共鸣。无论是婴儿、成年人,都会在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运动即是节奏,这是音乐的基础。音乐可以没有旋律、没有乐音,但是离不开节奏。加入声音的节奏是歌曲,加入文字语言的节奏是诗歌,加入形体动作的节奏是舞蹈,离开固定音高的音符,节奏本身也可以展现独立的“节奏美”。

  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叫做节奏型。恰当地使用节奏型有助于表现典型的音乐风格与鲜明的音乐形象,也让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某些歌曲仅从节奏型就可提示出歌曲的类型,如圆舞曲、重金属、布鲁斯、拉丁节奏的探戈、少数民族风格中新疆的赛乃姆等。

  2.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是人体对节奏的掌握精准度,是音乐与人身体关系上的共鸣、共振,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情趣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在其《音乐能力心理学》中把音乐节奏感定义为:“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以运动反映)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

  现力的能力。”

  节奏感表现为两个律动的互相结合:(1)在每一节拍时间相等的基础上,一种音乐节奏的律动;(2)以人的感觉为基础的,一种内心体验的律动感。这种律动感往往存在于欣赏者和创作者自身之中,因此,没有节奏感就没有音乐欣赏,就没有音乐创作。所谓节奏感好,就是某人可以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节奏各因素,在弹奏中体现出明确而又自然的节拍强弱感,在弹奏中依据风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均分律动感。节奏感的培养不仅是对强烈节奏的感知,更重要的是通过节奏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素养,节奏感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得到有效提升。

  二 农村中学生对音乐节奏难以掌握的原因

  地处农村的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比较薄弱、教学活动比较单一、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对音乐技能知之甚少,对于他们来说,节奏只是音乐中的一个名称。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中学生对节奏难以掌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重智育轻美育。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用在音乐、美术等科目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多,导致音乐节奏的学习效果较差。(2)教学方法枯燥无味。音乐教材中关于节奏训练的内容形式单一,教学中也主要采取单手拍击节奏的方式进行训练,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节奏的兴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