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通过明晰的可操作化的教师义务立法,以法的精神规范教师的强制行为。[14]使教师对复杂的冲突情境具有专业伦理敏感性,察觉自身的情绪行为对学生的侵犯与伤害,克制自身压制学生的本能倾向,以避免冲突恶化,建立师生之间和平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7. [2]田国秀.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探究--基于刘易斯o科塞的冲突分类理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3,(6). [3]陈奎喜.教育社会学[M].台湾:三民书局,1980.33. [4]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的基本原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0,(5). [5]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9-138. [6]王晓丽,芦咏莉.中学师生冲突应对行为特点调查研究 [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7]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马克斯o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90. [9]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 [10]卡尔o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1991.3. [11]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9.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eom/edu/2010-07/29/c12389320.htm,2010-11-30. [13]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2. [14]褚宏启,等.论教育法的精神一一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