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冲突产生的三个因子得分上"关爱"的方式最低;在权威合法性消解上"沟通"低于"强制"的方式,在学生行为上"回避"高于"关爱"和"沟通"的方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师选择关爱的方式,权威合法性消解得分为2.18,接近于"传统权威合法性消解",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得分为2.58、1.52,分别介于"敬畏"与"不满"、"悦纳"与"接纳"之间(见表3)。这一结果表明,干预违纪时关爱方式的效果最佳,学生对制度权威合法性高度确信,部分学生心存敬畏,悦纳教师的干预,呈现和美无冲突的师生关系;沟通方式次之,学生对权威合法性的认同较强;回避方式引发学生行为较强。 2.沟通是消解师生冲突关系的最佳方式 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在冲突表现三个因子得分上"强制"的方式最高;在冲突对学生心理影响得分上,"沟通"与"关爱"低于"回避"与"强制"的方式;在冲突对师生关系影响得分上,"沟通"最低,"回避"与"关爱"次之,"强制"最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冲突表现和冲突功能的得分上看,沟通的方式导致冲突的强度与频度较低,师生关系介于"尊敬"与"疏远"之间,学生情绪介于"畏惧"与"不满"之间(见表3)。这一结果表明,沟通的方式效果最佳,导致冲突的强度较低,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心理具有积极功能,是消解师生冲突关系的最佳方式;关爱的方式次之,冲突结束时学生心理较佳;回避的方式较差,冲突结束时学生心理与师生关系较差;强制的方式效果最差,导致冲突的表现与消极影响最强。 3.回避的方式常致使冲突关系陷人危机如上所述,无论干预违纪还是应对冲突,教师都较倾向选择回避的方式。干预违纪时回避的方式导致学生行为较强,这可能由于回避的方式致使教师权威悬置,学生对教师干预违纪的期待落空,进而放任自身的违纪行为,从而埋下了冲突的隐患。应对冲突时教师的回避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较强烈,且处于压抑中,致使冲突关系陷人危机。 4.强制的滥用导致冲突关系的恶化以教师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冲突原因 的性质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4可见,教师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冲突原因性质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显示,在冲突原因性质的得分上,"强制"高于"沟通"与"回避"的方式,差异极其显著(p<0.01),"关爱"与其他方式差异不显著。而应对冲突时教师较倾向于选择强制的方式。由此可见,强制的滥用导致冲突关系的恶化。 四、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的消解策略 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形成机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给教师消解冲突关系以启示,利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以和为贵"的师生关系。 (一)以神圣的传统权威感召学生,关爱中追寻和美无冲突的师生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心存敬畏,对教师传统权威神圣性高度信任,对教师的关爱热切期待,悦纳教师的干预,师生关系呈现无冲突和美的状态;而关爱是建立和美无冲突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 "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o儒效》)。荀子认为国之兴必尊师,他的主张强化了中国历史中教师传统权威的神圣性。而传统权威的神圣性是以教师"爱生如子"为基础,可见,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友爱性及敬畏性。在以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师生多关心个体的自然欲望及其满足,师生关系只是为了实现各自的自然欲望而形成的契约关系。[9]因此,应传承"尊师爱生"的传统,淡泊名利,以无私的关爱重建教师传统权威的神圣性。在传统权威神圣性的感召下,学生对教师充满敬畏与期待。通过师生亲近交往,分享和悦纳彼此的思想与情绪,达成"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10],追寻和美无冲突的师生关系。 (二)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沟通中搭建和谐的友伴关系 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冲突常始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干预有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但他们仍对学术权威和人格权威合法性高度确信,对教师的公正与尊重充满期待,这一时段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言语摩擦,呈现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沟通是建立良性和谐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因此,一方面应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以学识魅力感染学生,敏锐地洞察师生文化的差异性,开展平等对话,不以俯就的态度,而以学生引以自豪的感情对待他们,在与学生思想与情绪的互动中,达成真正的精神沟通。另一方面应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学生,搭建良性和谐的友伴关系。[11] (三)以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积极应对,消解中营造和睦的伙伴关系 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无论干预违纪还是应对冲突,教师较倾向于选择回避的方式,这致使教师权威悬置,学生对教师公正教导的期待落空,学生不满情绪的长期压抑使冲突关系陷人危机。因此,应"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2],教师应积极干预违纪,消解师生冲突关系,不回避。已有研究认为,在高度功能互赖的班级中,学生不满情绪的表达常常被认为会危害师生的亲密关系,学生倾向于压抑不满情绪。[13]因此,教师应提升班级对冲突的容忍度与承受力,智慧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分歧,消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松弛师生关系内在的紧张度,以化解危机,营造和睦的伙伴关系。 (四)以法的精神引导教师的强制行为,规范中建构和平的人际关系 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教师强制方式的滥用使人格权威合法性消解,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再充满期待,导致部分冲突关系恶化。而强制方式的滥用可能出于教师本能的情绪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对教学秩序与均衡的追求,教师普遍认为冲突是越轨的、反常的和病态的现象,视冲突的学生为越轨者和反叛者。且师生是制度化的权威一服从关系,双方势力悬殊,这是教师滥用权威的表现,有悖基本的教学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