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分析

时间:2015-05-15 09:40 点击:
摘要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
    摘要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体积的异常同脑梗死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 脑梗死;凝血功能;分析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有致残率高与发病率高等特点。现阶段对脑梗死病情进行诊断与观察,往往凭借于头部CT、多普勒脑血流、脑电图与磁共振等进行检查,但是严重地缺乏对疾病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临床检验指标。脑梗死发病机制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异常一样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对发病时间在24h内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8例,年龄20~63岁,平均(61.2±6.1)岁;女32例,年龄25~64岁,平均(62.3±6.8)岁。所有患者都经过诊断确诊为脑梗死,而24h后进行头部CT检查,并根据头部CT中所显示的梗死灶直径将其分成3组:23例直径>5cm为大面积组;18例直径2~5cm为小面积组;19例直径<2cm为腔隙性组。再选取60例正常人当作对照组,都经过健康体检,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0~63岁,平均(61.2±6.1)岁。所有病例的发病时间都没有超过6h,而发病前也没有服用任何抗血小板与抗血凝药物。 
  方法:①MPV与PLT的测定:对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数目进行测定时,需要准确地抽取1mL静脉血,把其放置在真空抗凝内,并马上对其进行颠倒,使其混匀,在抽血后的1~2h内使测定完成。②凝血功能测定:患者发病以后的6~24h抽血,使其充分的混匀,3000转/min离心15min,采取上层血浆,并通过普利生凝血仪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凝血酶原及凝血酶时间进行检查。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凝血酶原以及凝血酶时间、血小板体积对比分析:观察组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蛋白原显著提升,远远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以及凝血酶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大面积、腔隙性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凝血酶原以及凝血酶时间、血小板体积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脑梗死患者具备显著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功能增强的特征,而对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等功能进行反映的血液细胞指标则为血小板体积,其中体积偏大的血小板内存在的α颗粒越多,更加有利于黏附与聚集。现阶段,血小板体积大多是通过巨核细胞进行决定的,而血小板体积很好地从侧面对巨核细胞的代谢增生情况进行了反映。血小板的平均寿命8d,所以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h内血小板体积增加,则说明体积偏大的一些血小板是在脑梗死发病以前就已经被释放至周围血循环。而体积偏大的血小板具备更多的致密颗粒,且释放出更多易于聚集的活性物质,从而形成血栓。 
  研究表明:观察组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蛋白原显著提升,远远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以及凝血酶时间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大面积、腔隙性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凝血酶原以及凝血酶时间、血小板体积对比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梗死灶内的血小板消耗能够促使血栓形成,并使病情加重,所以说血小板体积与脑梗死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可能会成为独立的脑梗死危险因素。所以,在脑梗死人群中,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具备着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的升高,而并发高血压让患者具备着更加明显的血栓倾向,所以,在高危脑梗死人群中,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