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竹石图》 图像学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图像学分析,就是眼睛上能看到的事物,对画作的浅层赏析;第二部分是图像志分析,对画作上的人物以及 故事情节进行赏析;第三部分是图像学分析,根据画作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分析画作产生的时间,以及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绘画风格。郑板桥的《竹石图》为庭院 中的竹石,消瘦的石头靠在峭壁上,以白描的笔意为主,竹子峻秀挺拔,给人的感觉是在风中摇曳但是仍然坚韧向上,石头刚劲有力,长折带皴勾出坚硬的石质,线 条有力,画面简洁,用笔舒畅,虚实关系明显,这是眼中之竹,我们能用肉眼看到事物,然后表现出来。俗话说艺术作品不仅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更要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他画中表现出来的异端特征也是对守旧派绘画的叛逆,这让我们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郑板桥为政期间,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受到百姓的 爱戴和拥护,可是事事就是这样的不顺心,因为得罪了巨室,受人排挤,官官相互,世态炎凉,索性辞官,宁可回到冷飕飕寂寞孤独的秋江上钓鱼,也不在这仕宦中 委屈求全。表达了作者辞官后的高清亮节、怀才不遇、逃避官场,以及借景喻情、寄情于自然的情怀和隐遁山林的无奈之举。尽管隐居山林,靠卖画为生,他心中仍 然坚持着自己,不同流合污,像他画的竹子一样,始终是坚韧不拔,迎风向上。 《竹石图》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在画作中写诗写文章,其实对于画作来说更加得 丰富,但是也切勿画蛇添足。题的诗文要有文采,题的诗要有诗情,绘画的方法不仅要巧妙,绘画语言也要精彩。这句诗写的是郑板桥拿掉乌纱,不再做官,回忆过 去看看现在的自己感慨万千,两袖清风,自己为官多年,刚正不阿。“写取一枝清瘦弱,秋风江上作鱼竿。”这字面的表达意思,说明郑板桥看破了官宦的恶俗,回 想为官时自己清正廉洁,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百姓苦难的时候打开官仓、救济百姓,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为人作风正直无私、坚贞不屈、品格高洁。通 过画中的诗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也充分地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艺术趣味。 郑板桥的一幅《荆棘丛兰图》,我们发现在这一幅画里,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到了一起,非常少见,并且在画中题文:“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 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我们可以看到,郑板桥把兰花与荆棘画到了一起,兰花的叶子茂密旺盛,花枝穿 插有序,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疏密相间,墨色用笔浓淡适宜,体现了作者对于笔墨的控制能力,体现了画者高超的技艺。仔细观看,叶子相 杂,却有几分的韵律感。观看他的画作,品味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与感受。他把兰花比喻成君子,把荆棘比喻成小人,同时表明了他对 兰竹的喜爱,也在暗示自己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卓立不群,身在腐败的官场中,不得不委曲求全,却又无能为力的感受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唯有荆棘的相 伴,促进了兰花的茂盛。郑板桥不仅运用了手中之竹来画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还用了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来抒发情怀。 结语 郑板桥是情感非常丰富的艺术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自己的画作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情感,他所画的一草一木都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能很好地意识到艺术内涵的情感性。郑板桥的题诗能为表现他的独特情思服务,以诗托画,以画托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