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郑板桥的“三竹”之说

时间:2016-04-21 10:48 点击:
【论文摘要】本文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郑板桥的三竹之说,结合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及仕途生涯。通过分析他的画作展开细致分析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的三竹之说。 【论文关键词】图像学;三竹之说;题跋;竹石图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
  【论文摘要】本文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郑板桥的“三竹”之说,结合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及仕途生涯。通过分析他的画作展开细致分析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的“三竹”之说。
  【论文关键词】图像学;“三竹”之说;题跋;竹石图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用图像学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三竹”之说, 他的“三竹”之说代表了他对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从唐代以来,题画诗已经开始有了独立存在的重要性,画上再题上诗文,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是千百年来很 多画家一生想要追求的目标。郑板桥发挥自己独特的绘画才能成为画家们的典范,俨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书画印,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认为艺术创造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郑板桥正是因为重视主体和客体,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造论。郑板桥在 《竹》中的一段话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 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艺术绘画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就是艺术感官、 艺术构思、艺术物化,但凡优秀的艺术创作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发现的过程,创作出动人的、带感染力的作品。接下来就来探讨它们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 系。
  第一阶段:在进行“眼中之竹”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是画家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用肉眼精细观察,从而产生了对这一物象的理解,包含感情的感受和娴熟的技艺与思考,然后画家通过直接观察到的,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主观意识,完整地表达出所要描绘的事物。
  从郑板桥生活环境来看,郑板桥出生于知识家庭,父亲教书,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他22岁开始绘画创作,曾去扬州卖画,为政期间,因不能适应官 场的尔虞我诈,辞去官场归隐民间,一生坎坷。在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下,郑板桥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压力都是很大的,对他提出“三竹”之说坚定了基 础,通过画笔真切地、细致地描绘出来。
  第二阶段:“胸中之竹”,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艺术想象到艺术构思的过程。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他需要把画家看到的、留下的印象,加入作者的所看所思所想,使得看到的事物得到精神方面的升华,渗进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这一阶段,郑板桥在山东时期,随着他思想的变化,他对竹子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下面是郑板桥思想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由对清王朝的最 高统治者的歌颂逐渐变为揭露抨击;二是由对仕途官场的追求逐渐变为反感厌恶;三是逐渐走向民间,与百姓交往,体会民间疾苦,在这种环境下,郑板桥思想发生 了一些变化。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向到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认识,他对竹子的绘画不仅仅停留在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自己在官场中不屈 服、不同流合污,体现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感。
  第三阶段:“手中之竹”是将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转化为现实的作品,画家用笔墨纸张来传达表现审美意象。在这一阶段中,是美的一次又一次的升 华,带羞画家看到的、想到的,加入画家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事物的热爱。用手画出来的比起园中自然景象还要美,画家将艺术构思阶段内形成的 艺术意象变成物态化的,去用心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美的感受。
  郑板桥的一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难发现竹的虚心、坦荡、劲节、清高、脱俗、刚正不阿等气节,与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格涵养相融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