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澜沧县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14-01-15 16:25 点击:
冷凉山区是澜沧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水田面积大、水稻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本文通过对冷凉山区水稻生产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山区农田生产条件、加大冷凉山区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依靠农业科技、解决山区农民吃饭问题的发展对策。
  澜沧县冷凉山区是指:境内海拔高于15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统称为冷凉山区,该区域由于山高、水冷、温低,加之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了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面积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2万亩的46%,单产长期徘徊在250公斤左右。而县内9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内,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一、制约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1.基础设施不健全,水利化程度极低
  澜沧县冷凉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中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水利化程度极低是造成水稻单产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50%的田块为纯雷响田,灌溉主要以天然降水为主,雨水较少干旱的特殊年份,这部分田几乎是绝收;另外50%田块也只是修通了简易的土沟渠,相比雷响田稍好一点,但也不能保证旱涝保收,更不用说高产、稳产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十分脆弱。因此,山区群众种田靠天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农民辛勤付出与收获的比例严重失调。
  2.良种覆盖率低,品种退化严重
  现阶段澜沧县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一种类型是农户长期以来种植的地方老品种,大约4万亩,虽然这些老品种单产较低,但适应性能强,一直保留种植至今。也由于品种多,种植时间较长,混杂退化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增产性能有限。
  另一种类型是近年来农技部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种植面积约10万亩,占总面积14万亩的71%。但这些品种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速度慢;另一方面,因没有繁种基地,提纯复壮跟不上,由于是群众自繁自留的品种,没有经过统一的防虫、治病和去杂、去劣,也没有经过农业科技专家的检验,群众互换种植后病虫害较严重,退化速度加快,丰产期年限缩短。一般情况下,群众自行种植3-4年后,新品种就开始出现混杂退化的迹象,因此,品种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3.自然条件恶劣,地力退化严重
  澜沧县冷凉山区由于高海拔偏高,气温较低,水冷,加之交通、信息严重闭塞,农家肥无法送到田间地头,也没有在田间地头收集和堆放沤肥的传统,推广种植"绿肥"培肥地力的习惯不存在,在同一块田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生物多样性结构被破坏,土壤所含有的各种微量元素在逐年减少,稻谷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等条件得不到满足。
  4.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山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及周边地区,购买生产资料的能力低下。而水稻生产需要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山区田块都是人工开凿的梯田,不是自然形成的冲积土壤,自然肥力低下,导致很多田块变成了"卫生田"。
  5.科技培训不到位,应用科技意识较低
  澜沧县山区各族群众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业科技部门在人力、物力和推广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有限,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不到位,满足不了山区群众的要求,很多群众根本意识不到要用科学方法来种田,也没有意识去咨询农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出了问题也自认倒霉,只会按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停的劳作,得到的只是勉强的维持生计。
  二、发展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有利因素
  1.冷凉山区水田面积大,增产潜力也大
  我县冷凉山区水田面积14万亩,占总面积32万亩的46%,其中约10万亩的水田已推广种植了新品种,还有4万亩水田待推广。山区水田平均单产都较低,据调查,全县冷凉山区水稻平均单产大约在300公斤左右,其中传统的地方品种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而近年推广的新品种平均单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新老品种单产相差200公斤以上,增产潜力巨大,如:2012年从楚雄州农科所引进的"楚粳27、28号",20个乡镇均有示范性种植,平均单产达500公斤,较同田种植的"合系24号"亩增50公斤,增幅达10%,如果全县新品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增产效益优势将会十分明显。
  2.推广新品种有基础
  根据我县山区水稻生产的现实状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引进了一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很多新品种如"合系24号"、"合系41号"、"楚恢7号"、"楚恢13号"、"云稻1号"、"云稻2号"、"云粳优15号"等新品种,在我县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单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当家品种。通过多年引种、试验、示范,冷凉山区优良品种也比较多,技术成熟,大面积推广有基础。
  3.新品种来源有保障
  澜沧县从2007年参加了云南省中部地区粳稻品种区域性试验,每轮都会有1-2个新品种推出,可以保障冷凉山区优良品种后继不断,为我县的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良种基础。
  4.群众意识在逐步提高
  多年来农业科技部门通过多渠道引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了技术培训和宣传,加大良种推广的力度,粮食得到大幅度增产,各族群众具有了"水稻良种"这个概念,意识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
  三、发展对策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要使山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首先就必须发展水稻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后才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山区水稻生产,就必须走:"以良种为突破口,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推广应用综合配套的旱育稀植、土壤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及电脑农业等农业新科技来提高水稻单产",是发展山区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