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卫星轨道突变 由于航天的需要,需要将卫星送入高轨道运行,这就需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 如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1,第一次在P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1增加到v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卫星运行到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3增加到v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第一次加速: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增大了,但万有引力没变,因此卫星将开始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点火的过程就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速度迅速增加。卫星开始变轨。 在转移轨道上,卫星从近地点P向远地点Q运动过程,只受重力作用,由于机械能守恒,运动过程中需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速度减小。在远地点Q时如果不进行再次点火,卫星将继续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Q回到近地点P,不会自动进入同步轨道。这种情况下卫星在Q点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以速率v3沿同步轨道Q点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卫星做向心运动。 为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在卫星运动到Q点时,必须再次启动卫星上的小火箭,短时间内使卫星的速率由v3增加到v4,使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增大到和该位置的万有引力相等,这样就能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而做匀速圆周运动。 五、与玻尔理论类比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电子绕氢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库仑力提供。万有引力和库仑力都遵从平方反比率:F=和F=,因此关于人造卫星的变轨和电子在氢原子各能级间的跃迁,分析方法是完全一样的。(1)电子的不同轨道,对应着原子系统的不同能级E,E包括电子的动能Ek和系统的电势能Ep,即E=Ek+Ep。(2)量子数n减小时,电子轨道半径r减小,线速度v增大,周期T减小,向心加速度a增大,动能Ek增大,电势能Ep减小,原子向相应的低能级跃迁,要释放能量(辐射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减小。由E=Ek+Ep可知,该过程Ep的减小量一定大于Ek的增加量。反之,量子数n增大时,电子轨道半径r增大,线速度v减小,周期T增大,向心加速度a减小,动能Ek减小,电势能Ep增大,原子向相应的高能级跃迁,要吸收能量(吸收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增大。由E=Ek+Ep可知,该过程Ep的增加量一定大于Ek的减少量。 总之,处理卫星变轨问题,关键是判断离心还是向心运动,从而确定卫星由较低的圆轨道进入较高的圆轨道,还是由高轨道进入低轨道,从而确定半径变化情况。当增大轨道半径,属于离心运动,需要给卫星增加能量,克服重力做功,增加重力势能。但当卫星进入高轨道运行,卫星的各运动参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减小卫星轨道半径(减小轨道高度),属于向心运动,需要减小动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但当卫星进入低轨道运行,卫星的各运动参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甄学霞.卫星变轨问题中几个速度大小的比较[J]《物理教学探讨》第29卷,总第421期,2011年第7期(上半月) [2]韩静波卫星变轨问题的直观认识和教学探讨[J]《物理教师》,2011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