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证的非专利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标准文献、会议论文和著作4种类型。共有8篇期刊论文被引证,如表12所示。 3结论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信息计量学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11年中国关于“收获、割草”类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引文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描绘了发明人的合作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从而初步揭示了该领域发明活动中的知识转移、共享与合作活动,有利于对其中的创新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引证情况展开分析,发现: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仅有75项发明专利引证了其他专利,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引证活动并不频繁,而且引证的专利多为本国的专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的引证较少,这意味着我国专利发明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多参考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对于非专利文献的引证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非专利文献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对于发明活动而言无疑是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存在以下特点: 3.1类型多样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引证的文献不仅包括专利文献,还包括非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往往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些前期发明、实用新型等类型的成果。而非专利文献的类型多样,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标准等多种形式。 3.2学科的交叉性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与多个学科领域发生了联系,例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自然资源学等。可见,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是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作用的结果。 3.3国际化趋势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在发生引证活动时,不仅引证了本国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还涉及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文献、国外专利、国际会议、外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领域中以专利引文为载体的知识转移活动存在国际化趋势。尽管对国外文献的引证偏少,但这种良好的趋势不容忽视,应该进一步鼓励。 总而言之,中国在“收获、割草”这一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借助引文为载体进行的知识转移和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McMillan G.Steven,Hamilton Ⅲ Robert D.The public science base of US biotechnology:A citation-weighted approach[J].Scientometrics,2007,72(1):3-10. [2]Hall B.,Jaffe A.,Trajtenberg M.Market value and patent citatio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6):16-38. [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www.sipo.gov.cn/,2013-03-15.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6]Guan Jiancheng,He Ying.Pat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linkages[J].Scientometrics,2007,72(3):403-425. [7]Narin F.Patent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94,30(1):147-155. [8]Chang S B,Lai K K,Chang S M.Explor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methods: Using the patent citation networ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1):1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