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云化业务、社交商务、大数据分析、API经济……这些新特征使传统软件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软件基础设施需要被“再定义”。一切都“再定义”的时代,东方通也在“再定义”自己。
“苹果再定义了手机,亚马逊重新定义了零售,腾讯的微信重新定义了沟通,滴滴打车、Uber重新定义了出行……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共同点就是成功地‘再定义’了原有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再定义’,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释放出惊人的力量。”7月28日,在京举行的2015T.A.I.创新应用与软件基础设施大会(简称T.A.I.大会)上,东方通CEO沈惠中如是说。
再定义的力量
所谓T.A.I.,T是指东方通,A是指应用,I是指基础设施。T.A.I大会邀请了国际软件大师Dr.IvarJacobson和Gartner资深分析师Matthew对软件和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
Jacobson表示: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开发需要丰富多元的开发方式和环境。我们的开发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不可以再次割裂、分开,必须有通用性和公用性。
而Garner的分析师Matthew有关“数字双模底下的架构”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解读了在“互联网+”时代软件的变革和发展。Matthew提出现阶段企业需要把内部应用架构重新设计,客户端和服务端上的架构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要看企业在新业务需求下如何构建新应用的架构、IT人员需要有什么技能去提供新应用架构和如何采购。
沈惠中在会上强调,在“互联网+”风口下,在“再定义产品和服务”盛行的时代,软件基础设施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核心的支撑。“很难想象,如果苹果手机没iOS(操作系统),没有Appstore(应用商店),没有iCloud(云端服务),还有多少价值?”
他认为,软件基础设施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支撑,真正的“互联网+”业务和服务,产品本身就已包含软件基础设施。诸如IBM、甲骨文、亚马逊这样的世界级公司,都需拥有极其强大的软件基础设施来支撑它们的业务。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基础设施,竟然不是由传统IT厂商,像IBM、甲骨文、微软提供。传统IT巨头提供产品或方案已不能满足‘互联网+’企业对软件基础设施的需求。”沈惠中表示,这些“互联网+”企业做出一系列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反过来已开始主导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传统IT厂商在软件基础设施产业方面话语权渐弱。作为业内人士,我可以感受到,整个软件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也正在被重塑。”
“在这‘再定义’的大时代,东方通也在‘再定义’自己。”沈惠中表示,自去年年初在创业板上市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公司内部不断地进行业务梳理和重组;对外则通过十几亿元的投入收购一系列软件基础设施与创新应用软件公司,将自己成功升级为一家可全面提供基础软件、云计算等一站式软件基础设施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应用的综合性厂商。
到目前为止,东方通可以提供包括虚拟化、基础中间件、数据应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等软件基础设施,以及大数据政务、大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网络优化和跨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解决方案。
从中间件扩展到整个基础软件领域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东方通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动作,分别收购了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品牌奥云虚拟化平台、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厂商数字天堂、网络优化应用产品厂商惠捷朗,并拟并购大数据安全厂商微智信业,从而开拓更大的领域,将传统的中间件专业厂商的身份转变为一个致力于软件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应用服务提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