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的不断转变,如何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高校人才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内化和升华,而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产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近几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和重视,与之相关的如以美育人在我国许多理工科高校中蓬勃发展、日益壮大,但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存在。文章通过分析现如今市场经济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等,以点带面地剖析了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的渗入。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理工科高校现代性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战斗力,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文素质培育机制。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实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和中枢,其宗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校的总体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双结合,造就“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梳理枝节、造就未来的一把梳子;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育和发展。但是,在这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当一切都与“经济”、“成绩”、“效益”之类的词语相挂钩时,人们就会渐渐地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利益权衡之中失去了方向和自我。在这种思维定势的驱动下,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一、市场经济下我国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知识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不同于科学教育的是:“科学”的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去做事,“人文”的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而“人文”提供的是“道”。 现如今,强烈的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刺激同样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我国高校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不重视,认为是来去自由、可有可无的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些学生利用人文课的时间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笔者在学校当辅导员的时候,曾经做过“如何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课题研究和演讲,并对所带的260余名机械类学生做过走访、倾谈和调查问卷,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被问及到“为何要选人文素质类课程”或者“你们学习人文类课程的目的”的时候,70%以上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学分而完成任务,因为人文类课程考试比较轻松容易通过,所以没有必要花心思去学习这门课程;2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为日后毕业应聘奠定基础;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可以“扩充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数据和结果以及背后隐藏的问题确实令人堪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被尽可能地压缩,甚至是排斥。 2.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导致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衡。 3.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 4.以“美”育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美育的内在统一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本性教育,它不仅包含着人的知识、能力、思想的提升,还包括着道德、情感、行为的规范。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以达到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通过美育,可以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可以在绘画、音乐、山水、饰物等形形色色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意识美、心灵美、职业美、社会美等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事物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只有知识传授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美能储善、能启真,以美育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子集、一个分支,是引导学生净化心灵、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的核心和实践手段之一;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构架,感化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操,能够辨别世间的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对于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现代教育改革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美育恰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有着志同道合的作用和内在的必然性与统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