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城市物流发展概念与政策问题的关系探讨(2)

时间:2015-08-14 08:30 点击:
2.物流发展模式与服务创新 在明确物流业发展战略与产业内容的基础上,城市物流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模式选择与服务业态创新。 (1)发展模式。从城市物流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考虑,城市物流业总体上既服务于区域
  2.物流发展模式与服务创新
  在明确物流业发展战略与产业内容的基础上,城市物流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模式选择与服务业态创新。
  (1)发展模式。从城市物流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考虑,城市物流业总体上既服务于区域,又服务于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城市在服务区域、服务内部的需求差异,同时,城市服务于区域、培育增量物流业存在竞争,因此,城市在外部、内部物流业发展战略选择存在差异,需要确立与城市地位匹配的发展模式。
  按照城市在服务于区域上的物流资源投入与资源获取战略取向的不同,城市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区域导向型模式。即以服务区域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一般城市经济规模较大,或者规模虽小但优势产业具有区域辐射能力,以及城市的总体产业影响范围广。此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城市也可以确立区域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以建设服务区域的综合物流服务系统为主要任务。
  二是城市内部导向型模式。按照提升城市自身的生产、生活物流效率,建设以城市配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物流服务系统,不寻求物流增量发展,而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经济运行环境和投资环境。从日前城市物流业发展政策分析,城市在物流模式的选择上较为盲目,缺乏与城市特点紧密结合的针对性,应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政策研究和调整。
  (2)服务创新。对于服务业态创新,针对区域与城市自身服务需要,具有不同的要求。一是集约化的物流组织服务。为区域服务的物流业态,应强调以城市为节点依托,积极培育网络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集约化物流组织,实现区域物流服务创新发展,以便使物流资源向城市集聚,使城市成为区域分拨物流企业的聚集地,培育城市的增量物流。二是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为城市自身服务的物流业,需要从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支撑城市生产、生活物流效率提升的角度,将城市运输、仓储、配送及相关的信息环境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控制、协调管理,达到资源共享和获取更高的企业和社会效益。共同配送和市域范围内配送中心、配送站点、区域送货点、配送车辆标准化、通行便利的配送系统建设,是实现这种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对于服务创新的政策,目前主要局限于一般的鼓励层面,尚缺乏具体的系统设计基础上的政策引导,需要在目前主要针对企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向适应城市物流功能建设的系统建设转变.
  三、北京城市物流发展评价
  1.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基础
  经过近10年的积极推进和发展,北京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27.7亿元。二是承载条件不断改善。作为物流业运行载体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不断巩固,物流运作与区域辐射的条件已经具备。三是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通过空港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既积累了建设和培育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效,为今后加快建设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创造了政府投资、管理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条件。四是企业水平得到提高。2010年,全市共有物流经营企业5000多家,其中A级物流企业近400家,初步形成了物流服务门类齐全、辐射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群体。五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初步形成了由商贸物流、区域分拨、城市配送、涉农物流、重要产业聚集区物流,以及航空物流、保税及国际物流、农村物流构成的对内、对外多元化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六是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物流业整体发展和传统物流业转型提升的良好环境。
  北京市物流发展成就的取得,与政府部门对北京市物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培育具有物流聚集能力的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在国内中心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为未来的提升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未来发展思路与提升方向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物流业的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针对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要求、国家枢纽的功能定位体现、层次多元的物流服务需求等方面,提升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为此,对北京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政策和管理智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发展要求。一是建立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物流产业体系。现代物流业在发展相关产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布局引导性和环境提升性,加快建设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物流产业体系,将有利于加快北京市服务业的提升、扩张发展进程,为此,需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物流服务,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产业、比重。二是形成支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的物流产业。北京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新业态,为辐射区域提供商贸组织与交易平台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商贸流通服务,不断提高北京市在区域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与发展的控制力,均需要得到具有创新性、高效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支撑,因此必须加快为商贸中心建设服务的物流业发展。三是培育支持提升区域物流业竞争力的物流产业体系。需要从物流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包括具有区域服务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便支持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
  (2)发展思路。按照建设世界城市所需要的辐射国际国内、服务城市自身的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依托北京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通过国际、城际、卫星城和产业聚集区等多层次物流服务系统的建设,积极整合周边区域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服务市场辐射范围,在加强既有优势产业和具有潜力的相关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培育系统完善、特色突出的高端商贸、供应链物流服务、城市生活保障服务等物流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北京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点。
  (3)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加快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营造适应国际国内区域、城市内部物流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国内物流服务高端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显著提高物流发展效率和水平。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达到12%,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4)空间布局。按照北京市空间布局战略和产业布局发展要求,从发挥北京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构建“大北京”物流圈建设的战略出发,以“层次清晰、结构完善、服务高效、辐射力强、组织顺畅”为基本布局原则,形成“集中发展、末端支撑、双向辐射、功能衔接”的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格局。集中发展就是在适合物流业发展的区域,集中布局具有物流集聚特征的设施,培育增量的物流产业。末端支撑是指城市内部的配送系统发达,对集中发展形成效率与服务支撑。双向辐射是依托城市物流节点,形成对外、对内辐射的物流服务系统。功能衔接则是按照上述要求,在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上形成功能的相互支撑,使城市外部、内部物流服务系统成为具有较高效率的有机整体。
  (5)提升方向。按照上述发展要求,北京市物流业针对区域、城市内部物流需求,构建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的提升方向为:扩大物流产业发展规模,提高物流产业聚集程度,加快基础设施系统建设,鼓励物流服务业态创新,培育高端物流企业成长,完善多式联运服务系统,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改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
  北京市在总结物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未来物流业提升发展思路,符合北京市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后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方向,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物流业发展、城市内部物流业发展的关系,对国内同类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