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取向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于遵循经济的、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规律、市场发展规律、商品变动与运行规律、环境与生态变动规律,等等,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变动规律、居民生活变动规律,等等。社会、经济生活、居民生活,不仅仅与其所需要的商品数量、结构变动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其相应的质量变动息息联系,它们影响并制约着人类的健康、疾病和寿命以及地球生态和环境的安全。如何消费,不仅需要居民个体十分注意,而且还要求社会、人类整体精心关切。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阶段,随着现代化、科技进步的快速推动,参照恩格尔定律,呼唤消费的理性研究。所以,引导消费就是这样荣誉登场,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岂能等闲视之。 (五)国际经验和我们自己正反两方面实践的重要启示 由于经营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宏观调节的市场经济,对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性和破坏性。以生产过剩为主要标志引起的经济危机就是它的不可避免的产物。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的要求,国家对于消费理所当然地也必须加以引导,以防止错误的市场信号,引导经营者的错误决策。同时,国家也很有必要对于经营者滥用科技、离开人道、离开科学的营销行为加以监管。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种引导,也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真正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做到。 三、我国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消费引导方针 近三十年来,关于消费引导的方针,在国内有过几次不同的提法和争论。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高消费。意见一出台,很快被社会和学术界推倒。因为它严重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无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是群众生活的实际状况,提出高消费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经济发展常识的。根据这次出现的教训,后来,又提出适度消费的意见,也很快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学者认为,适度本身是个模糊概念。何为适,何为不适?何为度,何为过度?无法量化和测度。所谓适度消费,本质上还是限制消费。而限制消费很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是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动力、目标背道而驰的。反对适度消费的学者提出,应以积极消费取代之。[5]所谓积极消费,就是鼓励消费、科学消费、引导消费。 (一)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互为影响,息息相通 一国的消费方针,必须适应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现代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对产品的实用审美需求,已成为我国人民的普遍要求。积极消费符合世界潮流。 (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但是消费并不是消极的 它既标志着一个生产周期的终结,又引发一个新的生产周期,推动再生产深入。用马克思的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一是“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力,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三)提倡积极消费,在本质上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合理消费、讲究科学、鼓励创新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理念守旧,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和调整居民个人结余货币的投向:一是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引导居民投资产业建设;二是通过完善教育科技改革,引导居民智力投资;三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引导居民的货币收入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的建设;四是大力引导居民进行房产建设;五是积极引导居民参加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六是引导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健全,纠正各种不合理的消费倾向,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变,顺应现代化的历史发展。 (四)积极消费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诚如前述,社会主义就是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本身包含着积极消费,用消费来为生产出题目、添动力的思想。因此,积极消费的方针可以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五)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用控制消费的办法来指导商品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