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态度和品德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只有了解态度与品德改变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培养态度和品德的方法,才能改变各类“问题学生”的态度与品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成长。 关键词:态度与品德 改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16-01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学生”,从刚开始当班主任采取的“严管严教”,到后来的苦口婆心的劝说,我发现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管用,治标不治本,想要学生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成熟,只有让他的态度发生改变,才能让学生的言行乃至品德发生转变。态度和品德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一、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美国的凯尔曼认为态度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顺从表面上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具有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的特点。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认为他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来改变自己的态度,比顺从深入一层。第三阶段是内化,内化是指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与他人一致,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顺从,也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是能让学生做到内化的为数不多,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就像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让自己努力变成别人的“重要他人”,即能对别人的某方面或一生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的人,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帮助学生改变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二、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根据学生态度和品德改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说服、榜样示范、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一)说服,教师经常采用言语说服的办法改变学生的态度,有效的说服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特点,说服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应该提供正面的论据;而说服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则教师只提出正面的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态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在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对反面材料感兴趣,进而怀疑正面观点和材料,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如果学生本来就有反面的观点,就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的错误。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容易改变错误的态度,并增强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 (二)榜样示范法,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选择合适的示范榜样,使榜样具有典型性、道德性和感染性,呈现榜样的方式要多样化,既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又要有利于学生的模仿。教师要在榜样示范中以身作则,全方位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己也应该努力向榜样学习,为学生提供模仿榜样的示范。 (三)利用群体规定,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都有品学兼优、大家喜爱的同学作为组长,组员的构成也基本差不多。第一组,实行“专治政策”,组内学习、活动的规则、惩罚方式由老师制定,组长只发挥监督作用。第二组,实行“民主政策”,组内的各项规则都有同学们集体商量制定,大家实行自治,小组长是在别的同学需要帮助时发挥作用的。一段时间后“民主”组内氛围和谐,同学们都取得了进步,尤其是组内的后进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升,而“专治”组内出现了抱怨的声音,进步也不明显。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这样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会有助于学生态度的改变。一旦某个学生违规,群众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会迫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如果教师期望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态度,使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规定的办法,肯定是有益的。 (四)角色扮演,是指个体处于一定的地位上并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一位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同学、学习消极被动的同学,我让他当了化学课代表,除了收化学作业,还让他帮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当老师演示实验的小助手,很快这位学生改变了态度,产生了与化学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积极主动,很快化学成绩也有了大的进步,该生学化学更有自信了。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设定一些适合的角色,让他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态度。 (五)奖励与惩罚,奖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的性质是施所欲,内部奖励或外部奖励都能让学生在遵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后体验到满足感。负强化的性质是去所恶,例如,学生因为违反纪律受到了处分,后来学生有了良好的表现,教师撤销了原来的处分,使其好的行为得到巩固。惩罚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施所恶,如批评、警告、记过等,第二类是去所欲,如果学生出现了违纪行为,则收回奖励或者暂时取消参加娱乐活动的权利等。奖励和惩罚都是利用学生原有的态度和品德来影响其后继的态度与品德。奖励的目的是增强原有的态度和品德继续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原有的态度与品德的发生。 学生态度和品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多一些耐心,多一点细心,多一些爱心,只有用心的去做,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发生良好的转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