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构造和谐的家庭沟通氛围

时间:2014-06-26 15:08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15-01 陈会昌教授在《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有10项指标,其中两项就是:能与父母沟通,珍惜父母提供的一切条件。 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与父母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15-01

  陈会昌教授在《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有10项指标,其中两项就是:能与父母沟通,珍惜父母提供的一切条件。

  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与父母之间按的“代沟”已成为普遍现象,九成学生心中有烦恼不找父母。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关系相处得还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不能正常交流,父母对他的言行看不惯,他对父母的管教也听不进,甚至和父母顶撞。有的虽然不敢当面顶撞父母,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关系十分冷淡。

  一、原因

  经调查了解,造成此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两代人的心理差异

  父母和子女产生矛盾,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外国有一句谚语:“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具体地来说,在思想观念上,子女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父母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子女爱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父母做事则谨慎、沉稳、讲究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

  2、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被称为人生的“精神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要求独立和自主,不希望让别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随着心理和生理的不断成熟,青少年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对家长的权威崇拜逐渐淡化。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由于习惯和责任,父母往往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手管脚。过多的管教,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觉得父母越来越罗嗦,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导致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3、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不当

  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和子女沟通。据调查,我班没有一个家长曾经阅读过有关教育子女方面的书籍,但又因为自身没有知识带来的痛苦,而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因此稍不如意,便棍棒交加,使孩子对生活、对父母产生恐惧,对学习产生厌倦,从而形成一种不安全、不信任的个性特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庇护、安慰和指导。还有些家长为了生计,整天疲于奔波,埋头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于是放任自流,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沟通,这两种现象都走向了极端。

  二、对策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不和谐,不仅给这些学生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优良,心理发育健康、活跃,性格开朗。自杀、离家出走、早恋等事件和现象往往多发生在那些不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身上。因此,让学生认识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懂得如何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性和疏导性原则,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成功经验。

  1、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弗洛伊德最早将宣泄用于精神分析当中,并发现它对于解脱患者的精神淤结有很大帮助。在班会课上,我就让学生自找倾诉对象,或通过书面形式尽情得将自己在与父母沟通方面遇到的烦恼宣泄出来,学生通过宣泄。倾吐了内心的精神压抑与困惑。

  然后,我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爸爸的最大优点是什么?你妈妈的最大优点是什么?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并在这一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以自己某方面的进步作为对父母的生日祝贺?你是否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是否知道父母赚钱不易而从不乱花钱?

  学生通过讨论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父母,从而教育学生要想与父母沟通,首先要尊重、体谅、理解父母的心意。要知道父母的生活经验决定他们的观点往往更注重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最完整的、最无私的。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应多想想父母的爱,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其次,要多与父母交心,和父母交朋友,把自己的烦恼和欢乐告诉父母,让他们了解你,同时,也注意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父母觉得你关心他们、理解他们、需要他们。即使对父母的话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心平气和与他们交换意见。

  2、对学生进行心灵感化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歌颂父母,表达父子情深、母子情深的栩栩如生的事例,感人肺腑的话语,对学生的心灵具有感化作用。一方面,我让学生收集这种主题的诗歌、名言,反复吟诵,用心体会。另一方面,我利用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父母。如教学《背影》一文,我让学生闭着眼睛,随着录音机中播放的“背影”一段文字的叙述,展开想象,谈感受,然后指名一些平日与父亲相处不和的学生,按课文中所叙述地进行表演。将学生引入朱自清所描述的浓浓的父子情中,学生神色凝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不禁联想到自己,我趁机要求学生以“母亲的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个个都傻了眼,一副痛苦状,几乎无一人能说出母亲的手是怎样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回去细心观察母亲的手,考察母亲的手有什么用处。通过那次训练,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对母亲不禁产生了感激之情,也自然更深切地了解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的含义。

  3、传授沟通技巧

  除课堂教学外,我还通过批改周记,与学生谈话等途径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一些小窍门,如每天找一点时间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教师、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每逢节假日给父母送一些别致的能表达心意的小礼物;双休日帮爸爸妈妈当一天家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与父母的心的距离,学生渐渐学会了理解父母,而父母则觉得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潘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学生,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知识水平低,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平时家务繁忙,经常责骂、歧视该学生,学生自觉不堪重负,于是离家出走。回来后,尝试着用以上方法去和母亲沟通,母女关系明显缓和,一家人其乐融融。

  4、指导家长与子女沟通

  除了教育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外,我还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与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共商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正常沟通。家长会上,我将课外收集的有关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家长,平时,经常将有关资料让学生带回家念给家长听,家长学以致用,大大地改善了亲子关系。有位家长觉得这样做效果不错,又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了正与儿子闹得不可开交的妹妹。

  中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是中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自从我班学生学会了与父母沟通,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后,学生的情绪稳定了,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