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英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要求,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循相关教育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通过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获得能够顺利完成英语教育教学任务的语言专项技能和教学基本技能。 自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在选拔教师时,分别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应试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形势,现有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应试图改革现有的师范技能培养模式,通过融师范技能培养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以基础课程为载体,把对职前学生的师范技能培养渗透到课内外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成为具有综合师范技能的反思型英语教师。 一现状分析 多年来,各省、地市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普遍效仿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从课程结构来看,课程比例不够协调,对教育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范性特色并不明显;从课堂教学层面来看,重语言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前形势下,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只有突出师范性特色,在学术的基础上凸显实践教学的导向地位,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且兼具教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从近几年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情况来看,英语专业师范生在语言表达、课程设计、授课技巧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毕业生教学技能不扎实、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师范技能作为一种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师范生形成职业素养,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这个意义来讲,师范技能培养应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综观当前我国各省、地市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师范技能培养相关的仅有英语教学法、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教育方法研究等课程,而该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明显不足。由于受限于学校的师资情况,个别师范院校的该类课程尚处于未开设状态[1]。不难看出,当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师范技能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合理,不少学校过分依赖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法课程和校内外试讲、实习活动。而这种设置简单、课程门类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比例失调的技能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师范技能培养的广度、深度均显不足。 其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品质、能力和素养,而这种专业化的水准势必以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为基础[2]。然而,由于受到办学规模及就业市场导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课程开设渐渐脱离师范的主航道,转而向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课程设置靠拢。一些省、地市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只占很少的比例。甚至少数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还被划归公共课,以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为主,大班制形式授课。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课程门类相当丰富,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制度和职业指导等。通过比较,应当明确的是,教师所特有的教育品质和教育能力必然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教育类课程学习来实现[3]。 基于此,不难得出这样的假设,由于英语师范技能的范畴应当体现为课程设计、导入、呈现、操练、巩固以及评价等多个层面,因此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应当贯穿至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等相关知识的全部过程中。这其中,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内部结构更能承载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应用与操作行为。因此,开展基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范技能培养策略研究尤为必要。 二改革目标及实施策略
英语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繁杂的过程。如何对其进行必要的解构和量化,实现在不同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培养和训练,需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实践。此外,如何建构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及如何确定各培养层次的具体目标,如何确保各层次学习目标和效果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培养层级是一系列关键的问题。为实现培养反思型英语师资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