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存在归口管理不明确、施训师资缺乏、军训科目不完整、心理干预不成熟、后勤保障不充足等问题。应从加强施训单位和受训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责权明确、施训师资、军训方案、后勤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正规的大学生军训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 规范化 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240-02 当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已由试点转向全面普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军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军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即如何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军训内容、提高军训质量。大学生军训工作规范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学生军训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普通高校和承训部队贯彻落实,加强大学生军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然而,相关法律和规定只是对于大学生军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实际操作性不强,大学生军训规范化进程缓慢。 (一)归口管理不明确 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对军训工作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很难协调,势必会存在空白区域或权责难以判断的现象。其次,即使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办公制度,但具体由哪个部门来牵头?制度的约束力如何?由哪个部门来监管执行结果?类似权责不清的情况使大学生军训的效果参差不齐。 (二)施训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学生军训是由军事机关负责军事技能训练,高校教师负责军事理论课程。但由军事机关派出的施训教官来源不稳定,一般以士官和士兵为主,其中不乏一些刚刚入伍的新兵或者是部队专业技术人员(国防生)。这些施训官兵不了解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简单的把大学生军训工作当做一次执行任务。另一方面,担任军事理论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多没有军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的背景,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理论方面的培训,对军事理论的理解较为肤浅,不全面,达不到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的目标。 (三)军训内容不完整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制定的《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明确了军训的内容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两大部分。然而,自1985 年普通高校学生开展军训工作以来,军训的具体内容及规章制度都是由各高校独自制订并组织实施的,很少与军事机关进行交流,因此各院校的军训内容与规章制度既不统一,也不完善。目前,部分院校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一些高校的军训内容过于单一,过分集中于队列演练和内务整理,形式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心理干预不成熟 大学生在军训期间,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生对军旅生活的神秘和新奇感逐渐消退,外加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生活环境需要适应,各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释放,就会产生恐惧、紧张、依赖的心理,此时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过分看重训练的场面、训练结果的表演和连队之间的评比,对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得不够。在训练过程中,学校和施训部队教官也很少注重大学生军训的心理问题,进而使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军训突发事件和疾病的发生几率提高。 (五)后勤保障不充足
专门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缺乏,大多数高校的军训在校内进行。参训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其他大学生生活学习在同一区域,会影响本该严肃、紧张的军训氛围,训练效果自然受其影响。军训所需装备器材的配备不足,使得大学生军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有些内容无法进行,如军事地形学、轻武器训练和实弹射击、步兵战术、统一集体就餐、夜间紧急集合等,军训的质量、数量均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