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美育对聋生的作用(2)

时间:2014-05-29 17:18 点击:
三、提高审美能力是聋生心理结构健全发展的基本保证 人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三部分。知是指认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能力;情是审美能力,是主体对党的自我肯定而产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结合体;意是反映主

  三、提高审美能力是聋生心理结构健全发展的基本保证

  人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三部分。知是指认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能力;情是审美能力,是主体对党的自我肯定而产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结合体;意是反映主体的意志、愿望的意志力。郭沫若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

  如果对聋生的审美能力和需求不进行及时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就有可能使他们步入歧途,变成对“怪异美”的追求者,甚至发展到反面,以丑为“美”,以生理快感的发泄为“美”,这些聋生就很容易被社会上某些畸形的“美”所诱惑,而在感情上误入歧途。聋生以他们的直观所欣赏的“江南怪侠”“鬼片”,有的自称“生死与共”的血盟仪式,有的刺字、文身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图形,不仅表明各自的帮派特征,而且还显示了他们的“哥们儿义气”。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运用美育手段去拯救这些孩子的灵魂,消除他们身上的毒汁,使他们健康成长。

  四、提高审美能力是塑造聋生美的性格的必要条件

  性格是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美好的性格各具特点,但也有许多共同点,那就是思维敏捷、意志坚强、行为果断、道德文明等。审美能力正是构成这种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有美好的性格,那他就必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现实,包括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所说的审美的态度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无比热爱,对一切丑恶的事物无比憎恨。有了这种审美的态度,性格中的气质、能力等因素,才能朝着优化的方向发挥作用。

  有人说,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此话是对的。如果我们把聋生都培养成了“生活的艺术家”,那么就会去积极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学校里班级之间、班级内同学之间就会更加和谐、美好。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性格正是我们聋生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马克思曾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论断。是的,在我从事特教的二十年里,在课堂上、课外活动时,针对每个孩子自身,在愉悦、和谐、有节奏的生活中,形成了较美好的性格,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教育给我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我用审美的眼光进行观察和联想,于是有了一幅幅画、一曲曲动人的歌、一首首婉转的诗。走到路上看到一颗高大挺拔的树,就看到了它具有一种流畅的美,仿佛充满了豪迈、深厚的气息。在学校里,美更是随处可见。操场上学生打乒乓球、做游戏、玩耍,表现出旺盛的精力,无穷的活力。此时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美。课堂上学生个个凝神听讲,只有老师手舞足蹈打着手语,讲课声在教室走廊里回荡,这时我又感到了一种庄严、宁静之美。课间时间,学生聚在一起,为了不同的见解争论、互相比划,这时我又感到了一种2000年时代的气息,那是一种竞争之美……这样美的生活多么令人陶醉,枯燥乏味的住宿生活被美育一扫而空,五彩缤纷的新生活被美育呼唤而来。

  总之,人的美是由思想品德美、气质修养美、知识才能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任何事业、艰苦的任务、繁重的工作都需要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人去完成。有德无才的人不能做大事,由于愚昧也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因此,聋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记忆力最好,应该不断加强自己审美的培养,增长才干、能说能写发表文章、能文能武,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2001,3:92-93.

  [2]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07.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