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育;聋生;教育作用 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感受、鉴赏、创造美、陶冶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对当代聋生的教育绝不可低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美育在聋生中的教育作用。 一、美育可以抵制不良思想对聋生的影响 我国目前已进入高科技、多元化的时代,大规模、复杂的信息如滚滚潮水,一齐扑向学生(年青人)。各种各样的思想、生活方式、声音和色彩,汇集成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图景,展现在他们面前。这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也必然夹杂着泥沙;这敞开的门窗迎来清风的同时,毒菌也会随之侵入。美和丑交织着,上进和堕落,庄严和庸俗,文明和愚昧,都混合在一起,随处可见。这一切都对当代聋生的思想、观点、品德、信念的形成产生着超越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面向这一切,怎样识别、选择和判断,对思想单纯、阅历不深、识别能力不强的聋生来说又是一个难题。那些意志薄弱、没有抵抗力和辨别力的聋生便会在这股洪流中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如有一段时间,低级黄色画片、口袋书、书籍以及录像与录音带等曾一度泛滥,聋生受害不浅。 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给聋生较多的知识,更需要培养聋生识别、选择、判断事物美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靠实施美育,靠春风化雨式的疏导,而不能强制。因为任何形式的强制,都只能引起聋生心理上的逆反,不能收到教育效果。聋生由于听力的障碍,难以接受外界的声音刺激,不能建立听觉表象,从而大大减少了他们的信息获取量,使他们认知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而且听力障碍也影响了其他器官的感受性。思维局限于形象具体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差。 以上所述,给我作为当代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改变教学理念,寻找一条适应当代聋生特点的新的教育途径。显然,那种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压迫感的传统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聋生的特点了。聋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美育手段,对聋生实施无神论的审美教育,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教育内容,把学生从被强制、被规范之物,变为自觉自动之物,把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语言(手语)规范、环境规范等作为聋生的内心需求,以达到自觉执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目的。 这样看来,美育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内容由德、智、体的三维世界扩大到德、智、体、美的四维世界,还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方法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现代的开放式。我们相信,有了美育的认真实施,聋生教育面貌将会改观,聋生中的许多不良思维倾向将得到纠正。 那么,美育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实践证明是毫无疑问的,在我从事特教的20年里,我耳闻目睹,反映社会现实中反面事例太多了,即使在我身边也发生着许多触目惊心的故事。这是我不得不相信,人与人只见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与权益之上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我接受审美教育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一节节美育课的影响下,一首首名曲,一首首名画,一段段优美的舞蹈,一件件动人的事迹,都一次次地感染了我,使我逐渐领略了美的甘露,有了审美能力。我开始发觉世界有了变化,人们的心灵也不像我过去想的那样坏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有一颗朴实而善良的心,无私、友爱、乐于助人,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二、审美教育可以提高聋生的精神文明程度
人类社会逐步朝着和谐、协调的方向发展,和谐、协调的程度愈高,表明人类愈文明。而这只有借助于审美情感活动,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协调。因此,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现实生活并不都是和谐的,常常充满了矛盾,聋生生活也是如此。作为聋生教育工作者,我利用班会、早读等时间,采用举例、看宣传图讲解等方式对聋生进行教育,并开展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从客观来说,组织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可喜的变化有很多,如爱护花草、节约饭菜、珍惜粮食、尊重老师等。对于聋生,则一方面需要通过德育手段,从理性上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审美情感教育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情不自禁地、自觉自愿地去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所以,要想提高高段聋生精神文明程度就必须实施美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