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9月,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为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实施科学的保教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如何开放式地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突破口,试图寻找一种创设开放式美术活动的新模式,以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在开放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指南》 开放式 美术活动 幼儿 个性化 2012年9月,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犹如一缕春风,给幼教界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理念;又如指南针,为幼教同仁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何在新《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创设开放式、充满活力的新课堂,真正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展,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现以“如何开放式地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突破口,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于教学活动起着直接指导作用。要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理念,以《指南》为指导思想,打破传统式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以习得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死板僵化的封闭式美术活动模式的桎梏,积极寻找一种开放式的,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自主创作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在美术操作活动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感受,让幼儿的天性得以自然的呈现,其想象和创造力得以较好的拓展发挥。 其次,丰富幼儿的情感,创造条件培养幼儿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趣和能力 《指南》中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践行上述目标: (一)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多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也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喜欢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和感受自己所处世界的奇妙,并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在画面中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内容。生活中大到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及花草树木,小到某株盆栽叶子上的一只小蜗牛或小瓢虫都可能是他们感兴趣的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更应该引导幼儿多关注和观察周围的环境,如街上的广告牌、人们的着装、四季景色的变化等等,让这些身边常见的事物成为幼儿绘画活动时的创作和想象之源。并可寻找机会带着幼儿去踏青、游玩,以大自然为大课堂,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启迪幼儿的绘画灵感、开拓幼儿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记得一次放寒假前,我让孩子们完成一幅画:《过新年》。在开学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中,有的孩子画的是闽南农村特有的春节民俗活动“跳火群”的场景;有的画的是在家贴春联和与亲友合家欢聚的场景;有的孩子画的是春节时小区里举行游园活动的场景;还有的孩子把正月十四观看具闽南特色的踩街活动时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的场景也画了下来……作品的画面内容的不同呈现反映出孩子们不同的经历和对“新年”不同的理解,让手中的画笔成为了再现自己生活经历的另一种工具。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引导幼儿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国内外各种名画的艺术之美;青花瓷的婉约之美;各种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之美;泥塑、剪纸、花灯、民族服饰等民俗作品的独特之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无一不展示着它们的独具特色的魅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时今日,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大范围地接触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并初步感受到美术创作的多元化。 感受与欣赏是一种审美素养,只有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真实事物,让幼儿懂得发现、感受、欣赏和追求美,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造作,从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再次,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模式,引导幼儿自主发展 (一)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引导,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指南》中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作为在活动中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让幼儿想画、敢画、愿意画并能最大限度释放个性的课堂氛围,让幼儿自由自在、充满兴趣地积极参与活动,是让幼儿达成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