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蜡烛》时,我让学生说说“令你感动的地方”,学生大多会找老妇人的行为,被老妇人不顾生命危险,冒死埋葬红军烈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但有一位学生找的句子是“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他被感动的原因是德国人没有炸死老妇人。他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显然,这位同学对这一句子解读有误,他显得很难为情,但是我却表扬了他:“徐健,你能积极动脑积极发言,老师要表扬你,虽然你理解错了,但是却给了大家思考学习的机会。”这位学生听了不再害羞,其他学生听了更激起了发言的热情。 如果在班级中形成了平等的倾听氛围,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并且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融洽。 2.趣味激发——愉悦地倾听 愉悦的课堂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愉悦的情境里会乐意倾听。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组织几个活动高潮,多角度不断地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愉悦情境中趣味横生,悬念于怀,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倾听的学习状态。 我在教学《珍珠鸟》时,准备了一组法国女孩蒂皮与野生动物大象、狮子、鸵鸟等和谐相处的图片来导入新课。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欣赏这一组图片,图片边自动播放,我边向学生介绍蒂皮的故事。故事和图片都很吸引学生,学生很感兴趣地听我讲蒂皮与野生动物亲密相处的故事,此时引入新课已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在这一课上,我还安排了“换位体验,品味真情”这一环节: 请同学们变换角色,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鸟儿的天地,把自己当成珍珠鸟,试着为鸟儿们配上鸟语,做一回真情播音员。 方式:四人小组合作扮演珍珠鸟一家三口,另外一人当导演。 话题一:小珍珠鸟第一次要飞出鸟笼时,鸟爸爸和鸟妈妈与小鸟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谈话呢? 话题二: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小鸟就会立即飞回笼子里。请你猜测,小鸟飞回笼子后会和大鸟之间进行一场怎样的谈话? 在学生准备之前我还提了一个要求:在同学表演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表演完后要做简单的评价,说说他们的鸟语设计得是否合情合理?为什么? 这一设计马上吸引了学生,他们非常感兴趣,都迫不及待地分工排练。学生想象丰富而合理,表演也很积极,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因为有了切身体会,情境愉悦,学生乐于倾听,有话可说,在评议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想。 3.联系生活——真实地倾听 哲学家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倾听要求倾听者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展开理解。把对方言说中的意义可能性生成为现实性。” 教师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倾听情境,应将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研究、发现,从而提高倾听的兴趣和能力。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个“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先安排了一个“我的家乡的节日习俗”口语交际活动。我先要求学生分小组各自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个节日,说说这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要求说出这些习俗的具体特点,然后每组派2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班里学生有不少来自外省或是外县市的,各地的习俗还是蛮多的,即使是同一种节日,习俗也有些许差别,且话题来自于生活,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大家也很希望能了解别的地方的习俗,所以在交流时学生很愿意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在交流时也比较自然流畅。 (三)搭建“倾听”的训练平台 倾听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语文教师要借助课堂,寻找课堂学习中“倾听”训练的平台, 反复要求和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倾听的能力,真正掌握“倾听”这把学习的金钥匙! 1.在听记中定向训练 听记是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倾听能力的高低是听记的前提,如果学生连听记的内容都不清楚,他又该如何落笔呢?所以在听记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听写词语时,教师一般是报一个词语学生写一个词语,为了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词语听记法,如连续报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且不重复;听写四字短语时则采取报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要求学生写整个短语,如“美不胜收”,教师报“美不”,学生写“美不胜收”;还可以报一个词要求学生写这个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在这样的听写过程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倾听,我要求学生倾听要有“痕迹”,即要求学生上课时边听讲边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要求听到哪儿,记到哪儿。而且我尽量不重复,告诉学生只讲一遍,教会学生完整地听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听和记。课后,我还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书本和笔记本,促使学生将倾听进行到底。 2.在朗读中渗透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经常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不同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如分角色表演朗读,凡出现多个人物且对话较多的的文章都可以分角色表演朗读,尤其是一些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喜欢这样朗读,如《金色花》、《变色龙》、《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叔叔于勒》等。不参与朗读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布置倾听任务,如读完后对这些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上《羚羊木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可爸爸妈妈要我把木雕要回来,于是双方发生了矛盾,在查问木雕部分,矛盾激化了。请同学们速读1—15和24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这部分涉及到四个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自由组合,练习对话。然后大家推荐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学生准备3分钟后进行比赛,不参加比赛的同学则当评委老师了,我给出了三条评分标准,做到一条给一颗星,做到几条给几颗,并且要求评委老师点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无论是朗读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会认真倾听。 又如开火车接龙朗读,可以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朗读,前一个读完后一个接着读,可以老师指定内容,也可以老师随意叫停,然后后面的学生接着读,也可以分组轮流朗读,这样的朗读比较适合较长的文章,因为文章长,学生齐读时间长就会疲倦,学生似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影响朗读效果,倾听能力更是无从训练起。以上两种朗读方法都要求学生必须专注倾听,否则轮到自己朗读时会漏读或多读。
还可以听读,学生不看课文听老师朗读或是听课文录音,听之前教师一定要提出倾听要求和倾听任务,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学习效果。如我在上《雷电颂》时,让学生不看课文静心倾听配乐录音朗诵,边听边想象屈原的神情动作心理;在上《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用笔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这里既是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对自己倾听能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