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尚未真正突破传统教育形式束缚,仍沿袭目标管理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学习行为,导致有效性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要实现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改进教学。 关键词: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6日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还未真正实质上突破传统教育形式束缚,仍然沿袭目标管理式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传统教学为主,忽视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与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而有效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可以影响学生“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换而言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学习认知活动最终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因此,仅仅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育中的“人”要投以高度的关怀与尊重,把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对学生启发、引导与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目前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兴趣低;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而教学目标预设和最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则判断着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教师课堂上对教学目标缺乏阐述或阐述较差,或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上课初始,没有向学生阐述这一门课或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提出学习期望;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三是教学内容不全面。主要指:教学的重难点;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的传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知识的前沿性等环节残缺不全。 四是教学行为不科学。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教学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包括:呈示、对话与指导。辅助教学行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未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在大学课堂中尤为常见。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组织清晰而富有逻辑性,也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可是很多教师过分高度关注自己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两个互不干扰的主体,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表情及学习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学陷入单边行动。另外,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水平与互动策略都较弱,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易使课堂教学流于庸俗的浅层化与教师的单边化,影响教学深度。最后,学生对教师部分教学辅助行为评价较低,比如教师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讲课过程中不关注学生并及时调整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种种情况表明,教师的教学手段还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容易使课堂陷入“满堂灌”及教师中心。 五是教学评价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提问或问题回答未作出评价、或未利用当堂作业测验的办法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等。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询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情况、提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当堂作业与测验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评价。 基于目前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种种问题,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应注重并实现下列环节: 一、善于激励与鼓舞学生 学习动机的差异和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特别是学习动机和动力不足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持久性。学生只有在感兴趣、有需要与动机以及主动思考前提下,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投入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当然,教师可以通过激昂或优美的教学表达来激励学生,或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课程与教学的最终立足点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程度来衡量。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来体现。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总量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对人生学习有限性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只有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才可以随时随地再学习和再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去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研究,在学习中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造成认知冲突、刺激想象、介绍思维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把传授知识当手段、把促进学生发展当目的,不仅要重视传递知识,更应注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