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术教学内容的宽泛性是当前新课改的一个方向, 这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性也更大。但由于同一个班学生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及美术水平差异性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要求有无从下手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确定一个全班学生相对都熟悉而又乐于去表现的主题内容,并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以期整体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是美术新课改的另一个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搜集、研究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浸润本土文化的概念主题式美术教学就是探求将上述两方面目标任务更好地加以整合和落实,促使美术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美术教学;概念主题;学习事件;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71-04 [作者简介]张屹(1968—),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校务部主任,中学高级。 美术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1]。这些资源也都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们常常富有生动的故事情境。如果我们将其作为概念主题进行运用,并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文中“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礼俗好尚、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流传的故事”。这些对当地学生而言充满温情亲切感的故事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概念主题。本文的“概念主题”是指“学习事件、学习情境,通过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事件全过程,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关于概念本质的感性经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符合要求的本土美术文化的概念主题,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使教学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安排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目前的美术教材的课题着重从适合儿童的主题内容着手编排。较之新课程标准实施前的以美术技法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更加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学乐于学。但是这样的内容也常常让学生感觉过于“大、空”而画不出具体生动的主题,如《难忘夏天》让二年级小学生不知从哪些具体图景入手画,绘画出的作品容易出现空洞。二是本土文化中有很多主题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很多是学生们听过、见过、做过的事,有生活气息和故事情节。只要教师一引思绪就爆发开来,“啃秋”就让学生立即想起自己在立秋时节和家人一起比赛吃西瓜的习俗。此情此景立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画起来就更富有感情。以情感人是美术创作的核心,所以本土文化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本土文化中许多是以与美术相关的元素传承下来的,也只有通过美术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真学习、代代相传。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项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要承认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点差异,尊重差异,彰显差异,鼓励城乡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提升。”[2] 在具体做法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中贯穿本土实物概念,吸引学生的广泛注意,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全身心参与,充满感情地投入美术创作,产生出情景交融的美术作品。这样的教学层层深入,为教材中的主题内容添加上了浸润本土文化的概念主题事件,使教学维度更适中,宜于教师引导,也宜于学生表现,相辅相成,收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江苏省著名美术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认为美术教师就应该争当本土美术文化的“代言人”,为这些千百年流传至今的瑰宝而鼓与呼。她的广为流传的《琅琊浓荫》一课则是将该校周边的民国建筑和沿街树林的写生内容搬至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和古树的历史及其价值,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建筑和树木对于人的重要性。虽然时隔四年,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 一、捏“方山大鼓”,玩转美术教学 《小乐队》(五年级下册)内容是“小乐队吹拉弹唱,好一组优美的群像”,学习建议是“画和塑你想象出来的小乐队,注意人和乐器大小、高低、横竖、位置的穿插变化”。很多学生平时没有集中注意过一个乐队的表演,更想不起那些乐手的动作。我校所处的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方山大鼓”的发源地,“方山大鼓”又名“麻雀蹦”,是江宁区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相传当年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千里之外的陶家庄人为了欢迎闯王进驻方山,根据秋收后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编成舞蹈。于是,笔者就结合“方山大鼓”的起源故事,播放区文化馆提供的鼓手表演敲鼓动态与麻雀在秋天丰收田地里欢快地啄食跳跃的情境对比专题动画片,让学生对本来就耳濡目染的“方山大鼓”表演更加具体了解,为用彩泥塑“小乐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人物造型素材。这种仿生式的敲鼓动态也是作为省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山大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研究一下鼓的形状,让学生通过教师带进教室一只腰鼓及鼓槌模拟表演与图片、教师范画相比较,分析“方山大鼓”的外形与腰鼓之间的异处——腰鼓是长形的,而“方山大鼓”高宽基本相等的,共同处——由鼓身、鼓皮、鼓圈、把手和鼓组成。然后教师示范绘画,并指导鼓的形状的绘画要点,学生跟着画一下,掌握其基本特点。接着根据泥塑“鼓”制作的范图步骤,师生共同用泥塑做一只红色鼓。教师说:“刚才我们看到‘方山大鼓’分为张翅、啄食、亮翅、抢窝等部分,表演者用10面大鼓,边舞边奏,欢蹦雀跃,反映农民渴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同学们的鼓做好了,现在就缺少人了,没有人鼓是无声的,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人是鼓的灵魂。那么,现在大家泥塑一个自己,我们也来敲起方山大鼓吧!”于是学生在听着鼓乐声的情境中做着鼓、捏着人,别提多开心了!最先做好的同学小手直举,情不自禁地说:“我做好了!”教师拿起泥塑的鼓棒在做好的泥鼓上敲起来,并说:“做好的直接学鼓手们模仿麻雀一样站起来敲起来,动作轻点,可不能把它敲坏了,我看到你敲就知道你做好了。”学生做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可谓一举两得。大部分学生做好后,教师又让他们六人一组地将泥塑的鼓和人放到背景是方山的儿童表演“方山大鼓”的折式展台上去,使泥做的小鼓乐队与拍照的鼓乐队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场景的震撼力量。最后,在鼓舞人心的“方山大鼓”鼓乐声中,全班学生循环绕一圈欣赏八个展台的全班每位学生作品,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边走边舞蹈起来。这样一个富有本土文化的“方山大鼓”鼓乐队表演情境贯穿整节课,亦情亦境,相映成趣。学生也通过欣赏制作较深入地学习了“方山大鼓”这一独特的江宁本地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充分了解了这一本土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二、“金字塔”上贴“金箔”,趣化美术手工 本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美术工艺是经过手工艺人代代相传下来的,都凝聚着本地艺人的智慧和匠心,有其独特的工艺步骤,也有其历练的工夫经历。虽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师都是经过美术专业培训过的,但是,对这些民间美术工艺过程还比较陌生,需要平时留心向本地的民间美术艺人虚心学习,掌握基本的工艺流程和技巧,以便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本土民间美术时,能够说到做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
江宁被誉为“金箔故乡”,《金箔之光》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一课。上课前,笔者特意去校旁的“中国金箔艺术馆”参观学习,得到该馆赠送的介绍光盘,还向一位熟悉的贴金箔的艺人学习贴真金箔,并购买了几块真金箔和专用胶水等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