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框架;时间距离;吸烟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11-06 [作者简介]刘松(1987—),男,陕西宝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钟毅平(1965—),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陈远博(1988—),男,浙江丽水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一)信息框架 人们做出选择的行为受多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影响。多种判断和决策理论表明,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受到与行为有关的潜在结果的影响。[1]信息框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的获得或损失的行为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2-3]信息框架,即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要么强调收益,要么强调损失。[2-3]事实上,大量研究已表明了信息框架对于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保护健康的行为方面。[2]获得性框架的信息强调参与保护健康行为或规避危害健康行为的收益;与之相反,损失性框架的信息强调规避保护健康行为或参与危害健康行为的代价。 信息框架是前景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4]前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风险条件下,如果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形式表征,人们更倾向于风险规避;如果问题以消极负面的形式表征时,人们更倾向于风险寻求。[3]基于前景理论,Rothman和Salovey指出,在改变行为方面,获得性与损失性框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被知觉为包含有风险,而这种风险通常从该行为的目的加以考虑,比如该行为是检测疾病还是预防疾病。[3]由于检测和筛查疾病的行为(例如X光摄影检查术、结肠镜检查术)可能会发现潜在的威胁健康的因素,参与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危险的。相比较而言,预防疾病的行为,比如使用防晒霜、吃水果和蔬菜等,被认为是安全的。 Rothman和Salovey将信息框架置于前景理论中,指出由于人们在面对潜在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损失性框架信息在促进检测和筛查疾病行为方面更有效;同样,由于人们在面对潜在收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获得性框架在促进预防疾病方面更有效。[3]事实上,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相关的实证研究。[5-9] 关于运用信息框架减少危害健康行为方面,Rothman和Salovey认为,参与危险行为的人们,更倾向于对强调终止这种行为的好处的信息(即获得性框架信息)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强调继续这种行为的坏处的信息(即损失性框架信息)做出反应。[3]这是因为,参与健康行为和预防疾病行为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健康可被看作一种潜在收益,当个体面临潜在收益时会选择风险规避,所以,鼓励人们终止危害健康行为,获得性框架更有效。[2]对此假设,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所以其具体效果还不是很清楚。尽管Schnei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强调戒烟好处的获得性框架与强调吸烟危害的损失性框架相比,获得性框架的效果更为明显;在促进戒烟行为的信念、态度方面,获得性框架的效果也更为明显。[10-11]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揭示这种效果在行为层面是否具有显著性。 (二)时间距离 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评估时间距离对信息框架效应的影响。大部分的行为后果可以分为短期的后果(如经常吸烟会在一段时间或数周内影响人际关系)和长期的后果(经常吸烟也能够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中的时间距离,是指吸烟的后果产生在相对近的未来和相对远的未来。以往关于时间上的折扣效应的研究表明,框架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考虑到了自己行为的长期或远期后果。[12-13]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低估较远未来的行为后果。[13]较远未来行为后果被低估的原因是,短期行为后果更加显著,更容易让个体加以概念化。[14]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行为结果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短期后果时,其行为比考虑到长期后果时更容易发生变化。[15-17]从这个角度讲,强调行为短期后果的信息比强调长期后果的信息更有影响力。 时间上的折扣效应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未来行为后果的低估程度取决于个体是否意识到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强调长期后果与强调短期后果的信息相比,强调长期后果的时间折扣率更为明显;此外,获得性框架信息的时间折扣率比损失性框架更为明显。[12]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预期,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短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在减少危害健康行为方面更为有效;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长期后果时,这种有效性会削弱或消失。 (三)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信息框架理论和时间距离加以整合,旨在找到一种简明的、低成本的干预手段,用于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吸烟行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目前在读大学生(普通高校、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将近2000万人。他们多是处于18~30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正是树立理想、打造自己美好未来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身心发育与完善的关键阶段,更是最容易变成香烟“瘾君子”的敏感期。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现在的中国青少年如不能改掉吸烟的坏习惯,他们将会有1/3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意味着国家人才和劳动力的巨大损失。1990年5月30日,第三个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为“青少年不要吸烟”,同日,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重申有关规定,在学校开展不吸烟活动的通知》,强调了大学生“不在禁烟区吸烟”的规定,说明国家对大学生吸烟问题已经有了相当重视。[18] 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干预手段,通常强调这些行为在未来引起的健康问题,通过说明这些行为的长期后果来唤起个体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强调不参与危害健康行为的短期后果,是一种最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为研究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研究实验,让被试阅读四种有关吸烟的实验材料(获得性框架短期后果、获得性框架长期后果、损失性框架短期后果、损失性框架长期后果),每日记录吸烟数量。实验产生了如下预期:获得性框架与损失性框架相比,获得性框架下被试的吸烟行为减少地更为明显;当考虑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与损失性框架下的被试的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没有差别。总之,置于获得性框架信息、强调吸烟短期后果的实验情境下的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最为明显。
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信息框架理论进行了拓展。第一,尽管很多研究证实了信息框架对促进积极健康行为的有效性,但对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效果研究不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框架对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具体功效。第二,关于信息框架的观念内容,我们还知之甚少。[2]本研究基于时间距离(特定行为的长期后果或短期后果)的框架效应探究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发掘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研究假定,获得性框架信息下强调短期后果的实验材料,对减少吸烟行为最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