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审美视野下的榜样教育研究(2)

时间:2014-05-23 16:19 点击:
(三)与道德伦理和生命价值相悖 我国一贯宣扬集体主义精神,榜样塑造选择的事迹常常是有病不看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自我牺牲等,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尤其突出宣传个人的献

  (三)与道德伦理和生命价值相悖

  我国一贯宣扬集体主义精神,榜样塑造选择的事迹常常是“有病不看”“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自我牺牲”等,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尤其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对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带着孩子坚守藏区义务支教长达12年,70多岁的老母亲和90多岁的奶奶远在千里之外,夫妻二人不仅无法常伴母亲左右而且由于是义务支教也无法在经济上赡养老人,妻子生了病为了藏区孩子也不去医治。他们的故事既令人感动,也值得人们思考。社会责任是责任,家庭责任也是责任,为了集体奉献是应该提倡的,但是抛弃家庭责任既违背孝道又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可否认,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是恰当的榜样吗?同时,生病不去医治也与当今时代重视生命价值的理论相悖,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良的价值认同,应该加以修正和改变。

  三、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

  虽然榜样教育陷入审美价值丧失的困境中,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榜样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实现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我们就能使榜样教育在当今重获生机。为实现榜样审美的回归,就要在榜样塑造和宣传方面都回归审美。

  (一)榜样的塑造回归审美

  1.榜样要真实

  首先,榜样一定不能是人为地塑造出来的。这样的榜样不仅缺乏感染力,而且一旦被人发现破绽,就会完全失去人们的信任。其次,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必须避免人为地夸大。“在宣传榜样模范事迹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榜样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树立起为人们心悦诚服的榜样。”[4]人为拔高给榜样镀金的做法,会使榜样失去普遍意义和群众基础。事实上,很多榜样的教育效果不佳正是这种急于求成、随意拔高的行为所导致的。雷锋精神是我国榜样教育一个典型且成功的案例,但雷锋精神也一直在受到攻击和质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雷锋作为一个做好事的榜样有被塑造的痕迹。雷锋做好事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日记等证据,这些证据反而逃脱不了刻意之嫌。网上甚至出现了“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有一个摄影记者路过拍摄了下来”“雷锋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读书,虽然看照片里的光线很足并不需要电筒,但这并不妨碍雷锋秉烛夜读也不妨碍摄影记者路过”……这类讽刺图片和段子。这样的漏洞严重威胁了雷锋精神宣传的感染力,在以后的榜样塑造中应该引以为戒。

  2.榜样要易于接受和学习

  榜样应该是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所以榜样不能过于高大。按过于“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榜样形象,实际上并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内心的崇敬。面对完美的榜样时,人们的心态是各有不同,有的会认为榜样太完美而敬而远之,有的会认为榜样与现实生活距离太遥远而置之不理,有的会因为不认同榜样而不屑一顾,也有的会努力模仿却发现困难重重。[5]因此,在塑造榜样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欲。榜样塑造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高尚的榜样作为精神信仰,更应该塑造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普通”榜样,作为人们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3.榜样塑造要坚持个性化

  榜样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困惑和迷茫。任何榜样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个人特色,而丰富的个性并不会给榜样的光辉事迹拖后腿,只要事迹本身是可信的,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掩盖其伟大的光芒。榜样要被受教育者所审美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十全十美的榜样是一种虚假的审美的体现,即使被无数遍地高歌也无法使审美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中去。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榜样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看到榜样的灵魂深处,认识到他们不是生来就是圣人,他们也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榜样人物的选择是经过了复杂的内心斗争和艰难的取舍才决定的,他们既能做出伟大抉择也可能会遗憾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样的矛盾并不会使榜样变得软弱,反而更能发挥出人性的光辉,更显得榜样伟大和感人。这样的榜样才是我们灵魂的导师而不是死板的道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