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于漪的语文教育观与语文师范生培养的三个维度

时间:2014-05-23 16:17 点击:
[摘要]于漪是语文教育的传奇人物,《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并启示我们: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以三个维度目标作为成长的向导。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育观;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

  [摘要]于漪是语文教育的传奇人物,《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并启示我们: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以三个维度目标作为成长的向导。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育观;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7-0022-02[作者简介]叶徐婷(199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1级在读本科生。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教授历史转行投入教授语文,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坛上的一颗新星,更是21世纪语文教坛上不朽的明星!就正如她自己所述:“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1]从教近60年,于漪对语文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教育是她的生命,学生是她的全部。在教坛上她被公认为“教书育人”的代名词,而她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于漪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包括语文的性质观、语文的教学观,以及语文学习的兴趣说等,都启发着当代语文教师去培养和要求自己。

  从她的语文教育理念中,笔者认识到,正如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样,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对应的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教育性与德育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一、语文的性质观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文性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于漪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人文说”。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她明确提出,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今天的语文学科定位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正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

  正是这样的性质观,亦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性质。语文教师应该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育应是语言知识的教育,更应是思想素质的教育。专业性决定了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语文教师,他必须有扎实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人文性决定了死读书的人亦不能成为语文教师。真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独特和开放的思维,应该具有从单纯的知识中抽离出来的能力,应能带给学生更多人文性的思考。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要增强和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我们,在培养学生之前,自身必须做到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仅要积累和建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自我人文素养。除了所学的中文专业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及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之外,作为语文学科的师范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一种语文情怀和素养。

  二、语文的教学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性和德育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是“教文育人”,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观。于漪“教文育人”的观点就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教文育人”的大目标又是建立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之上,建立在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之上,建立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之上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